时值“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寄语广大少年儿童时强调,要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并要求全社会关心关爱少年儿童,为他们茁壮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当每个人回忆自己的童年,总会有些“代名词”触动我们心弦。童年是有“味道”的,它可能是小布丁,可能是泡泡糖,可能是AD钙奶,可能是上好佳......童年是有“伙伴”的,它可能是七个葫芦娃,可能是海尔兄弟,可能是猫和老鼠,可能是哆啦A梦......童年是有“玩具”的,它可能是四驱车,可能是悠悠球,可能是小沙包,可能是滚铁环......然而,拥有这些的童年就是多彩的吗?
或许,我们应该抛开一些浮华,重新定义童年。童年有很多要素,美好的品德、强健的体魄、良好的习惯、阳光的性格、广泛的爱好等等,但是童真、童趣、童心,一定是一个完整童年不可或缺的部分。
年少有“童真”,方能“求真”,让孩子仰望星空。孩童时代是最开心的,偷吃一根冰淇淋就可以让他们开心大笑,发现一朵蒲公英就能玩弄半天,很多家长总是抱怨孩子“长不大”,但殊不知一眨眼的功夫,他们就会像蒲公英的种子飞向远方。记得我年少时,曾想做科学家、书法家、钢琴家,也曾想做公交车售票员、大货车司机、老师和警察,虽然自己最后没有成为孩提时代理想的样子,但是这份“初心”却来源于生活、至臻于纯粹。现在,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切切,抱着一颗“催熟”的心揠苗助长,以至于现在有些孩子早早地就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当“大领导”“大老板”“大明星”上,仿佛变成了个“小大人”。并不是说这些职业不好,而是说要让孩子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明晰目标、超越自我。作为家长,我们要让孩子卸下伪装、饱含理想,把对名利的追求淡化一点,把对真理的渴望加强一分,引导和鼓励他们向着心之所往、志之所趋、情之所系的“心中圣殿”前进,培养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进取心,让他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年少有“童趣”,方有“生趣”,让孩子充满阳光。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在《稚子弄冰》一诗中写道“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就是把孩子们剜冰的画面描摹得栩栩如生。只有在孩子眼里,看似冻手的冰块才能变成好玩的玩具,找到弥足珍贵的快乐。当然,也只有在拥有“童趣”的诗人眼里,才能捕捉到饱含“生趣”的儿童世界。法国大教育家卢梭曾说,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而作为孩子的家长,唯有付出真心实意地爱,才能让孩子心底充满阳光。培养“童趣”,就是要让孩子爱问问题、爱探索交流,对知识充满向往;就是要让孩子和周围环境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消除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就是要让孩子在玩中学,给予他们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态度、放松但不放纵的管理方式,进而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只有让孩子建立起强大的自信,才能让人生变得乐观、阳光、有生趣、有活力,既能享受甜美的光阴,也能发现当下的美好。
年少有“童心”,方有“恒心”,让孩子百折不挠。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孩子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差,做事情缺乏恒心和毅力,遇到困难就“绕道走”或者“竖白旗”。童心也是恒心,正如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少年》中“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所唱的那样,孩子跌倒了本能地会再爬起来,失败了本能地会再去尝试。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要先保持“童心”,带领孩子对人、对社会、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探索。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要教育孩子莫忘“童心”,给孩子讲爱迪生成功发明电灯前尝试6000多种材料、失败7000多次却仍坚持不懈的故事。当孩子面临困难的时候,要教育孩子莫忘“童心”,言传身教,同孩子一起吃苦、一起思考、一起爬坡过坎。当孩子收获喜悦的社会,更要教育孩子莫忘“童心”,顺境逆境宠辱不惊,做不负星光的“赶路人”。
此刻,愿所有大人兼具成年人的温柔和小孩子的天真,即使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愿所有小朋友永葆童真、童趣、童心,让童年的纸飞机遨游在多彩的生活里。
儿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