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拉开帷幕。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国际博协官方为此做了主题阐释:“在为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人们创造有意义的体验方面的潜力,是各博物馆社会价值的中心。作为变革的推动者和被信赖的机构,博物馆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现代社会政治、社会、文化议题,以此展示其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尽管受疫情影响,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人流如织的场景一时不再,但数字化技术从未像现在这样,能与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如此深入地实现融合。随之而来的是,展览方式在线上线下升级,“云观展”正在成为新的风尚。2月23日,国内八大知名博物馆集体上线,一天之内接待云游客近1000万人次;3月,1388岁的布达拉宫初试在线直播,创下1小时吸引往年六成客流量的纪录;5月14日,377岁的凡尔赛宫在全球直播首秀,总馆长、副馆长亲自带网友“走进”国王路易十四的卧房和拿破仑加冕厅……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从莫高窟到云冈石窟,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的态度一以贯之,一再强调要把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而博物馆担负着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为公众打开了广阔的历史视野,树立了崭新的人文坐标。人们走进其中,受到启发、熏陶和塑造。人们徜徉其间,遇见历史,发现未来。
智慧博物馆之勃兴,可谓正逢其时。走进博物馆,公众置身世界历史长河之中,能够从本源上更好地了解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地对待文化传统的源流和走向。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日新、厚德载物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受到这种精神追求的感召和激励,我们方能为传承发扬中华文明,增添最美丽的亮色。
走进博物馆,公众在俯仰和探寻中,涵养着对民族的信心。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智慧博物馆应运而生,避免了博物馆一次性消费的泛滥,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终身课堂。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面向未来,对于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我们更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更需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博物馆更要抓住观众视角,线上线下推动共建共享。当观众能不断从探索和分享中便捷地收获真知,博物馆“上云”的脚步便不会止息。
古人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博物馆恰恰为人们探知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创造了一个超越时空的空间载体和人文环境。不远的未来,公众将有机会在这里通过更加开放的互动交流,不断实现自我的建构,获得人生的启示,创造多彩的未来。(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