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改进和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将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起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变“社区万能章”“社区成为证明大本营”等现象。
公众对于“社区万能章” 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多会遇到需要开具证明的情况,即便这些年整治“证明我爸是我爸”等“奇葩证明” 的呼吁声改善了状况,但“机构一张嘴,百姓跑断腿”的情况依旧存在。
这其中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证明要不要开,二是该由谁来开。老百姓到职能部门办事,相关部门要求民众需先到基层社区开具证明,本也无可厚非,只是有些证明确属多余——诸如“婚姻状况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本就是户口可以证明的关系,偏偏要求民众多开一份证明,属于典型的没有必要的重复证明。与此同时,不少要求基层开具的证明,早已超越了基层组织的自身角色和能力范围,像“健康证明”“无犯罪记录”等证明,卫生、公安等职能部门才掌握一手情况,类似的证明也到社区去开,无疑让“社区万能章”的必要性和实效性都打了折扣。
对于超出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证明,社区基层组织也不想开,但基层不办理,直接影响到老百姓办理后续事务,大多数情况下,在老百姓的“百般请求”之下,社区也没办法,“万能章”只能先敲了再说。也是因此,改革“万能章”的呼声持续多年,进展却相对缓慢。直至这次六部门联合发文整治,明确了第一批“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罗列出包括亲属关系证明、居民身份信息证明、居民养犬证明、健在证明等20项证明,首次从办理内容上作出了界定。期待这份明确的清单,能够让社区对不必要的证明“说不”,从根本上改变“社区成为证明大本营”的现状。
需要强调的是,清理“社区万能章”,在为基层减负的同时,也要引导相关职能部门转变服务理念,避免基层的负担直接转嫁到办事个人头上。本来一些政府机构要求老百姓到基层敲章办证明,某种程度上是转移了自身的责任,但反过来对个人来说,至少还有一个地方可找。如今这20项证明基层都不办了,那就要落实“要不要办、由谁来办”的后续问题,千万不能造成“基层干部解放、百姓更没方向”的局面——那样做,只会让刚刚减下去的负担迅速回潮。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状况为基层干部诟病已久。而理想的社会治理形态,应该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这几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这张网已经逐步编织起来。很多原本需要其他部门开具的证明,通过联网信息就可以查询核实。上海全面推进的“一网通办”,就是协调各区、各部门形成合力,突破数据汇聚共享瓶颈,实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的转变。应对新冠疫情,全国多地都实现了“扫码通行”,这是用“大数据”替代了到居委会开具健康证明的举措。这些已有的案例,都证明了数据整合转化为治理能力的可行性。
整治“社区万能章”,不仅要为基层减负,也要为百姓减负。期待通过政府部门服务意识的转换、互联网技术的加持,越来越多的“社区万能章”可以真正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