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持续改革,为城市“生命体”赋能
2020-04-14 09:00:00  来源:解放日报  
1
听新闻

超大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需要敬畏,也需要善待。一流城市追求一流治理,某种程度上也是追求“强身健体”的过程,需要强大的大脑中枢、细密的神经网络,需要从头到脚通畅无堵点的循环系统,也需要持久的动能和耐力。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上海瞄准一流治理创设的两大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上海考察时特别提及这“两张网”,称之是“牛鼻子”工作,并强调要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一网通办”推行已有两年,“一网统管”的构想提出了一年多,目前亦在加紧落地推进。前者针对营商环境,后者重在城市管理,前者重在“高效办成一件事”,后者重在“高效处置一件事”,两者各有成果。但本质上,“两张网”同时连接着城市治理领域一系列变革——都是从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而实现这些转变,终究要依靠流程再造和改革创新。

在城市这个生命体中,“两张网”构筑起的是经济社会治理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对它们的打造,也必当如对待一个生命一样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个健康、高效、富有活力的系统——“一网通办”要让经济循环更畅通、市民办事更便利,需要尽可能地疏通横亘在市场和社会主体面前的各种堵点。这就要以“流通”为核心,让资源特别是数据资源流通起来,在流通中体现服务功能,进而实现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发展的赋能;“一网统管”则要使社会管理中的问题捕捉、发现、分析和预警机制更灵敏,需要让“神经元”敏感起来,这就要以“感应”为核心,同样通过全域全量数据的大规模汇聚运用,提升整个系统的“算力”,用“强算力”导向社会治理的“高能力”,进而构建万物互联、互联互通的完整系统。

比照这样的定位,目前的“两张网”,都还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而日复一日的城市运行实践,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持久“大考”,在充分凸显了“两张网”的必要性、并展示了“两张网”建设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尚存的短板弱项。本来,营商环境的优化、管理效能的提高乃至整个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就是一件“优无止境”的事。目前的数据归集和运用程度,同理想状况仍有距离,“神经元”的感知能力还不够强,对城市各类“生命体征”的掌握还不够充分;而条块之间、部门之间、不同层级之间的协同联动,也尚未达到“零堵点”“零缝隙”的理想状态,可努力的方面还很多;在初步打造成型之后,未来的“两张网”还须打磨得更精密、更管用。

打造“一网通办”初期,上海曾提出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如今对“一网统管”,又有了“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两张网”各自的精益求精,需要以此展开,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还是“改革”二字。人们对“两张网”的期待,终究要落在它们对城市治理的赋能上,而真正的赋能,一定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系统性、革命性再造,而不只是简单构筑外形。

愈加进入深度应用,我们就会愈加明白,“两张网”归根到底要把散落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各种“节点”编织起来,进而让它“动”起来、“活”起来,从而真正像一个有机生命体那样始终生机勃勃。这里涉及的数据开放、共享、运用,部门协同、条块配合,乃至引入新技术、创造新场景等等议题,最终都落在改革上——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用户导向的改革,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通过“两张网”对城市生命体的赋能也就能够得到实现。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两张网”不仅是治理的“王牌”,更应被视作撬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点。

标签:
责编:郭蓓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