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要辩证看待危与机,善于抓住危中之机;在关注短期总量的同时,还应理顺就业结构
千方百计、多管齐下,用好人口素质提升所孕育的新一轮人才红利,就业不仅稳得住,也必将推动经济蓬勃发展
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这段时间,各地各部门落实“政策包”,打出“组合拳”,保存量、拓增量、畅供需多措并举,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千家万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疫情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对稳就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出现大规模裁员”。稳就业既是稳经济、稳预期,也是稳民生、稳信心。应当看到,疫情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限,使稳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同时也要看到,疫情引发的经济冲击是短期的和局部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稳定就业的基础条件也没有改变。可以说,很多就业岗位只是暂时受疫情影响,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岗位也将逐步释放。
企业是就业的基础,企业稳则就业稳。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截至3月28日,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为98.6%,人员平均复岗率为89.9%;开工步伐明显加快,带动劳动力需求陆续恢复,就业形势也随之逐步改善。当前,境外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我们要谨防全球需求下滑,对出口型中小微企业造成冲击。中小微企业贡献了我国80%以上的就业岗位,但抗风险能力较弱,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渡难关。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还需随时调整工具箱,加大政策对冲力度,力争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稳就业,要辩证看待危与机,善于抓住危中之机。疫情期间,新经济成为亮点,绝大多数在线企业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拓展了发展空间。尤其是互联网经济、云服务中新业态的发展,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在疫情中的有效运转。化危为机、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出台更多支持性政策,鼓励新经济加快发展,就能培育经济和就业新增长点,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与此同时,从疫情防控实践出发,应允许企业对工作制度进行探索调整,根据其自身经营状况灵活决定用工政策,让灵活就业形式更加多样化,吸引更多劳动者加入其中。
稳就业,在关注短期总量的同时,还应理顺就业结构。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较大变化。在供给端,2013年劳动力人口总量到达顶点,劳动供给出现拐点;在需求端,现代化的生产体系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替代劳动力方面影响深远。受疫情影响,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用工需求等都在发生变化,健康消费成为新热点,线下场景加速线上化,非接触型经济快速发展。这些,意味着对劳动者岗位技能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加大在职培训和技能培训力度,加快调整劳动者队伍技能结构,进一步提升技能素养。从长远看,还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就业优先政策,使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更好匹配。
截至去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约9亿,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盘子大、压力大,但机遇更大。千方百计、多管齐下,用好人口素质提升所孕育的新一轮人才红利,就业不仅稳得住,也必将推动经济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