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濯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在推进扶贫产业复工复产进程中,一些地方存在开局“慢热”问题。个别带贫产业项目和扶贫车间仍没有开工,种植、养殖企业在物资供应、生产销售方面受到较大制约。伴随扶贫产业生产减少、用工减少、利润下滑,部分在企务工的贫困群众增收也受到一定影响。
对此,一些基层干部表示,目前扶贫产业上的企业规模小、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受疫情影响,企业订单数量下降,资金链供应紧张,在自身难保的前提下,带贫效益自然有所降低,导致一些闲置在家的贫困劳动力无岗可返。同时,地方政府对扶贫产业还缺少具体的能落地的扶持政策,在用工单位和贫困劳动力对接工作上也存在一定的滞后。
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保持本地扶贫产业存量不减、增量提升,是不少地方,尤其是已脱贫摘帽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目前多省份已下调应急响应级别,这为进一步打通人流堵点、恢复生产秩序提供了条件。各地必须抓紧行动起来,避免“等靠要”思维,让各类帮扶工作尽快进入状态,给扶贫产业复工复产再“加把火”。要根据疫情发展变化,提高决策的前瞻性、计划性,对目前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早研究谋划。
一方面,对不能外出又没有产业增收项目的家庭,要及时排查监测,通过发放临时性的生活救助,兜住其基本生活底线。现阶段,不少脱贫户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据了大头,产业扶贫是帮助他们实现稳脱贫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要优先支持停产的带贫企业复工生产,同时给予相关费用减免等政策支持,积极组织贫困劳动力就业复工。目前,许多地方已通过增设公益性岗位、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电商等途径,解决贫困户增收、企业滞销等难题,希望更多地方也能克服各类障碍,在政策帮扶上跟上步伐。
疫情是一次考验,但考验之中不乏机遇存在。本次疫情造成了大量贫困群众留守,客观上为返乡创业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各地要审时度势,在危机中寻求本地发展的升级转型。通过结合本地实际给予政策支持,帮助更多返乡能人在当地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