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名在杭州萧山区务工的外地男子,向萧山区瓜沥镇政府捐赠自己全部存款约13万元。镇政府调查得知,捐款者杨术强全家7口人,全靠收废旧物资维持生计。最终,镇政府与其达成折中意见:退回其中的12万元,接受了9273.4元的捐赠。镇领导表示:“心意领了,但就家庭情况来说,政府不能收这笔捐款。”
一面是老百姓主动要求倾囊捐款的善举,一面是镇领导考虑到其实际情况,退回大部分捐赠并好言抚慰的贴心,看似不起眼的小故事,在网上盛传后,感动了很多人。这让笔者联想到,早些时候湖北省英山县公示的那份捐赠明细——1斤茶叶、2箱方便面、2桶84消毒液、30元现金都罗列其中,被网友赞为“满分作业”。无论是从实际出发给捐赠者退还捐款,还是把一斤茶叶、几十元钱的捐赠都一一注明,体现的都是对一丝一缕捐赠的珍视,对社会爱心的尊重。
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在湖北宜昌,一名退休工人捐出200万元;在河南郑州,数百位环卫工人捐款1万多元;在四川汶川,有菜农把整车整车的蔬菜送到武汉……从老百姓的捐赠行为中,我们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善意,看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真诚,看到了“众志成城、决战决胜”的精神,这些正是我们共克时艰的社会基础。
在为人们主动捐款的积极性点赞的同时,也应重申一些基本常识:首先,民间捐款没有强制性,不设“下限”,不论多寡都是一份心意,都是一种自发自愿的行为,一种令人暖心的纯粹。其次,捐献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量力而行。如果为了表达爱心,就不管不顾,乃至“倾家荡产”,其意虽善,却也有失理性。况且慈善本身也有一个边界适度的问题。如果生活本就不宽裕,还因为捐献行为导致自身陷入困境,就背离了慈善的本意。从这个意义上说,瓜沥镇政府婉拒杨术强的“裸捐”也是一种爱的纠偏。
“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对环卫工人、拾荒老人、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的捐献行为多有争议,这实际上是一个“慈善伦理”问题。慈善的基本伦理精神既在于社会人之间的相互友爱、怜悯、同情和关怀,也在于“公平与效率”。危难时刻,有能力的人没有施善的意愿,缺乏的是“道德的血液”;能力不济者超出能力范围行善,则是对慈善的实现方式理解不够透彻。对社会治理者而言,弱势群体要捐款是他们的权利,甄别对待,绝不来者不拒、照单全收,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对善的呵护。
(作者:李思辉,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