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大学群里突然弹出一张脸部特写照片:两颊、眼眶、额头布满勒痕,发梢被汗水打湿,粘在了脑门上,看上去凌乱而狼狈。照片里是我曾经的同窗,不久前,他以记者身份前往武汉,这张照片,是他刚从隔离病房拍摄完出来,脱下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后拍的。
和我一样,同窗是位“90后”,这也是他第一次上“前线”。临行前,父母在微信上发来文字:“你现在已经成人,党和国家需要你到一线,我们不会拖你后腿。”父母眼中,孩子已然是一位真正的大人。
在武汉采访时,同窗遇到了许许多多和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有“90后”医护人员,也有“95后”志愿者。医院的隔离病房里,甚至还有两位“00后”护士,正忙着给病人测体温、量血压、输液,她们一直要忙到凌晨4点。
高强度的工作下,有一些细微的情感被捕捉到。一位“90后”护士,瞒着父母到抗疫一线,原本语气平静的她突然对着镜头哽咽:“请别打上我的名字,不想让爸妈担心。”转过头去,她收起情绪,投入忙碌的工作,因为“眼泪掉下来会打湿护目镜”。
“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一身帅气西装”,这是很多年轻人都哼过的歌词吧,似乎一夜之间,曾被贴满各类标签的年轻一代,开始蜕变、成长。卸去那份孩子气,他们学会了冷静地面对问题,勇敢地背负责任,也学会了和父母“报喜不报忧”。平日里爱玩爱闹的男孩女孩们,转身变为独当一面的战士。
当然,现实并没有歌词那么浪漫,姑娘们剪去的是长发,穿上的是白色隔离服,走进的是与“魔鬼”搏斗的ICU病房。这些年轻人,或许也曾有过恐惧,也曾流过眼泪,但他们用坚挺的身影证明,曾被父母小心呵护的孩子,如今已能够守护他人。
仔细看,这场战役中的年轻人,很多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并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说,他们面临的压力是极为巨大和特殊的,这不同于一般的职场竞争,更接近于生死的考验。
正因如此,能够在此刻挺身而出的年轻人,更多依靠的是一份少年的豪气。年轻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蓬勃昂扬,具备不服输的气质,也包含着朴素的奉献精神和乐观主义,而这些都是打赢战争不可或缺的信念。
我们看到,方舱医院里,“90后”医护们跳起了舞,演起了小品,逗得患者哈哈大笑。患者治愈出院时,两名护士姑娘在镜头前无所顾忌地相拥、旋转、跳跃。网络上的青年志愿者们,用Vlog的形式,记录下疫情中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给了无数网民生活的勇气。
我们也看到,在线上,“程序猿”们用代码搭建起线上医疗物资需求信息平台;“饭圈女孩”们凭借强大的动员能力筹集物资、组织线上公益活动;在线下,青年志愿者们在高速道口引导车流,走进社区一户户排查,进入车间参与口罩、隔离服的生产……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此次疫情,不仅是对身心的考验,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次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成人礼”。2003年,“非典”爆发时,他们中很多人尚小,并没有多少抗击疫情的亲身经历,在有限的人生经历中,也没有经历过如此规模的社会动员。但是,在这场战役中,我们看到,年轻人迅速学习、成长,他们用最快的时间适应这一特殊状态,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岗位上,年轻人看到了社会运转的真实逻辑,那是每一个个体的付出汇聚而成的结果,是每一位战士的战果的总和。只是,与17年前不同,这一次,他们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经此一役,当少年成为战士,战士将永远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