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在武汉因疫情而失去生命的几个人的生命轨迹,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悲痛万分。
病毒来了,它肆意按照自己的方式游走于世界,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寻找和“落户”至新的宿主。不论是谁,只要被这个病毒感染,就要向着鬼门关的方向走一遭。病毒这般肆虐,不啻是对人类的考验,既考验其宿主的体质,也考验保障宿主体质的体制。这种双重考验的答案,可在这次疫情的应对中找到。
逝于疫情的人带着万般无奈走了。活着的人,在疫情拐点未现的情况下,还要在一段长短不定的时间中躲避和对抗病毒。无论如何,活着的人,用武汉话讲,应当“铆起”,应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并且立刻就做,马上着手。
2月14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以下简称“会议”)提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这次疫情所暴露出的问题,还不只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方面,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体制方面的问题也同样突出。这个背景,也正是会议提出“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原因。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如会议提出,就要“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同时还要“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这些为国民健康提供兜底性保障的机制,应当尽快制定和完善。
建立国民健康的兜底性保障制度,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被列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在《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中,都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目标列入其中。毋庸讳言,在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还不充分、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标准不一,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面对此次武汉的重大疫情,医护力量不足、病床紧缺、医用物资持续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都暴露了出来,说到底,还是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不到位,缺乏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这次疫情警示人们,国家公共财政应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投入。其中,建立和完善国民卫生服务体系和制度,是重中之重。如何降低突发重大疫情对国民健康的影响,如何提高全社会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如何化解其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冲击,都对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尽快“铆起”,建立和完善这样的体系和制度,正是此次疫情带给我们的提醒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