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网络游戏究竟有没有原罪?
2020-01-06 09:03:00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1
听新闻

  要帮助游戏成瘾患者正确地理解“玩”,更健康地“玩”。生活只剩下游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不会“玩”,不懂得如何正确地“玩”,导致游戏成瘾。要从线上拉到线下,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从游戏屏幕互动转换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互动。

  这是元月2日中青报报道“青少年游戏成瘾怎么治”提出的建议。按这段话的意思,解决青少年游戏成瘾,主要是解决会玩的问题,避谈游戏本身的问题。笔者最近到新加坡探亲,与工作多年,曾经的游戏玩伴,现在还玩网游的儿子聊这件事,他不容置疑地说:“网络游戏没有原罪”。

  他告诉我,在新加坡,官方和学校根本就没有禁止中小学生进网吧玩游戏的规定和要求,因为那里没有中小学生进网吧这样的麻烦事,但也没有青少年游戏成瘾这样突出的问题。为此,我向在那从事中小学生教育的一对夫妻朋友求证,他们告诉我,在新加坡,的确没有中小学生进网吧的纠结,也没有这类限制性的官方规定。那儿的中小学校每天放学(结束上课)比国内还早,但学校为学生安排的课外活动门类齐全对路,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活动形式和空间,校方管理规定严格细致,学生上完课之后,几乎没有空档。

  反观国内,很多学生每天四点之后上哪儿去,成了一个公共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被课外作业羁绊住手脚,如果家中没有大人盯住,他怎能不成为网吧的“有生力量”,他怎么会让手中的手机闲置?

  这似乎证明青少年游戏成瘾,问题是出在“玩”的上面,把孩子管住就行。于是,我国教育文化主管部门不断出文件,控制青少年进网吧。这头没管住,卫生健康等部门又出文件,将游戏成瘾纳入疾病进行矫治,由此诞生了近百家网瘾戒断机构,各种训练班、夏令营等。承担这一公共危害痛苦和负担的,还有无数欲哭无泪的家长。家长是孩子的首席老师,也是无限责任的终身老师,你不会“玩”,也不会“管”,孩子才会疯玩和玩疯,更何况有些孩子沉迷游戏,与父母闹离婚、工作忙有关。许多新闻和评论就是这种写法。对准游戏本身的措施也有,如进口审查和国产备案,但从效果来看,没有足够体现出这道“防火墙”的作用。

  我本是“游戏原罪”论者,游戏既然烫手不如扔掉。新加坡的做法可学,但国情有别不可复制,怎么办?我最近从《走进2050》一书得到新的启发。

  该书表明,游戏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动力引擎,游戏附载着先进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技术达到99.9%,它会看图说话,阅读理解,看唇识音,它根据你的行为能猜出你的起心动念。游戏显示屏前的你,一切都在另一端的观察、收集、分析和算计之中。然而,人的最高智慧是大智若愚,聪明的知道内敛,强大的懂得谦逊。同样的逻辑,强大的人工智能,为什么只晓得榨取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们的注意力,面对被游戏毒害得人变形心变态的患者毫无怜悯之心?游戏反馈和释放的服务是有选择的、趋利的,它对于善良单纯的青少年是不人道的。在这里,说游戏就是鸦片毫不为过。

  这本书点明一个真相,三比零战胜李世石,六十比零碾压人类的阿尔法狗及其升级版,它的背后是上百个高智商人工智能工程师。也就是说,所有游戏的背后都是人。不顾青少年死活、贪婪、毁三观、非人道,看似游戏本身,其实是设计、制造、推销和经营游戏的人,源头当然是设计制造者。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和媒体看似在作为,但放过了真正的“元凶”——游戏背后的人。每一个稚嫩的青少年,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游戏,而且是高智商的成人或团队。在粘住玩者的魔性面前,你不成为“韭菜”才怪。

  两千多年前,人们宁可捧着水罐浇菜地,也不轻易使用已经发明的高效桔槔,为的是要杜绝人的机巧之心。年前,法律部门对擅自进行基因编程婴儿的责任人进行了审判。这对于治理网络游戏公害具有借鉴意义,其核心要义,任何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一定要以人伦和人道为底线。网络游戏成瘾,游戏没有原罪。法律和社会规则的紧箍咒就应该紧紧扣到游戏设计制造和发布的机构和人身上,对网络鸦片的防范,将防线设在设计制造这个环节,这应当成为治本之策。

标签:
责编:郭蓓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