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春华秋实,澳门明天更美好!
12月20日,澳门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打开心潮的闸门,引发如缕的思绪,激起无限的感慨,带来有益的启示。
闻一多先生创作于1925年3月的《七子之歌》,一唱三叹、如泣如诉,写尽了中华儿女振兴中华、收复失地的心愿与深情——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华民族从此昂首挺胸、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出了积贫积弱的泥淖。当时间“老人”指向1999年12月20日零时,在中葡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第1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从第127任澳门总督韦奇立手中接过政权,五星红旗和澳门区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部队进驻澳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是一个盼望已久的时刻,这是一个扬眉吐气的时刻。
“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是充满智慧的伟大创举,符合全中国人民的心愿。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积极作为,团结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齐心协力谋发展、促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推进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宪制责任,是中央政府的既定方针,也为香港、澳门高度自治提供了重要遵循。
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经济建设成就辉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国两制”的澳门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不愧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方案;经过实践检验的澳门模式、澳门方案、澳门智慧、澳门经验,也成了“一国两制”的成功范例。
数字无言,见证奇迹;事实无声,胜于雄辩。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从回归之初到2018年增长近8倍,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增长近5倍。按照世界银行2017年统计数字,澳门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二,仅次于卢森堡。经济的多年持续发展,带来了澳门的高就业率、低失业率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失业率由1999年的6.4%,降至2018年的1.8%,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澳门居民月工资收入中位数由1999年的4890澳门元,增至2018年的16000澳门元,增长2.27倍。澳门经济腾飞亦为建立财政储备提供了条件,为增强澳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劲健了双翼。所有这些,无疑是对“一国两制”方针的赞许。
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背后,承载着国家关心支持澳门的深情厚爱,是澳门同胞能够管理好、建设好特区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全面施政、突出重点,逐步在社会保障体系、住屋、教育、医疗、人才培养、防灾减灾等六个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持续优化民生工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筑牢居民基本生活安全网;住房坚持“居有其所,安居乐业”、“社屋为主,经屋为辅”,通过经济杠杆进行调控,满足居民多层次住屋需求;教育方面加大资源支持力度,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医疗方面致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至2018年居民平均预期寿命高达83.7岁,位居世界前列。除此之外,特区政府在环保、交通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把澳门建设成生态环保、交通畅行的宜居、宜行的城市。
正因澳门宜居、宜行、宜家、宜业,澳门同胞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特别强烈,澳门社会各界在爱国爱澳的旗帜下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主席给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小学生们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爱国爱澳优良传统”,学好本领,长大后“为建设澳门、振兴中华多作贡献”;10月7日,重阳节前夕,习主席给澳门街坊总会颐骏中心长者义工组老人回信,希望“见证了国家几十年的沧桑巨变,亲历了‘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的新中国同代人,“多向澳门青年讲一讲回归前后的故事”。
人们不会忘记,2017年8月23日,澳门遭遇强台风“天鸽”正面袭击,对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是驻军官兵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帮助澳门群众恢复生产生活。20年来,驻澳门部队官兵义务植树18次,无偿献血80万毫升,参加慰老爱幼活动40余次……他们被澳门市民亲切地称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些生动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20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象征,恰似“定海神针”,为维护澳门社会繁荣稳定履行职责,服务支撑澳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创造奇迹的宝典秘笈,是通往繁荣昌盛的光明之路。澳门特色“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既反映了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也预示了澳门未来发展的美好远景。澳门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一国两制”,一定会彰显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特约评论员 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