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灾害未至,“防”字先行
2019-12-18 09:25: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喻思南  
1
听新闻

  构建科学的防灾减灾机制,准确把握自然灾害的“脾气”,找到并创造减少损失的条件和环境

  位于北天山脚下的新疆精河县托里镇叶里斯南也肯村,距离两年多前的精河6.6级地震震中仅约30公里,是当时受灾最严重的村子之一。不久前,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发现,如今村庄欣欣向荣,村民农事有序,地震的创伤已经远去。

  有人说,新疆地广人稀,地震损失自然小。其实并不尽然。新疆地处欧亚地震带,多条大断裂带分布其间,地震活跃,6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发生1次,5级地震则有5次左右。而且新疆的活动断裂带主要在山前地带,破坏性地震集中,同时这里也是人口密集的绿洲。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年,当地之所以能把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伤害尽可能降低,有两件事作用不小。

  一是当地帮助农民兴建抗震房,提高房屋抗震设防能力。新疆的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大多数因房屋坍塌引起。早些年村民住的多是土坯房,几根木头就撑起了房子的框架,根本达不到抗震要求。2004年新疆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抗震安居工程,截至2018年底,已完成约238万户建设或改造。这些抗震房树起了保护生命财产的第一道屏障。

  二是常态化的应急教育,培养了群众较好的自救意识。躲避地震,第一反应非常重要,在短暂的自救黄金时间,要快速做出正确判断,这需要日常的训练。叶里斯南也肯村村民在生死攸关时刻,及时紧急逃生,就离不开当地干部组织的地震应急演练和培训。如今,在新疆的很多中小学和社区,应急避险疏散演练都是定期的“必修课”。

  不论是建抗震安居房,还是提升民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都体现出以防为主、把防灾减灾工作做到前头的理念。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完全掌握地震的发生规律。但面对潜在的自然风险,我们并非只能被动应对,最好的办法是构建科学的防灾减灾机制,准确把握自然灾害的“脾气”,找到并创造减少损失的条件和环境。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提示我们,灾害未至,“防”字先行。顺应防灾减灾规律积极作为,充分运用好、调配好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我们已经取得的重要防灾减灾经验。许多未雨绸缪的防范措施,可以继续做在前面。比如,逐渐恢复自然河道和湿地,有助于化水害为水利;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建好水库夏蓄冬放,有利于消除旱年的隐忧,等等。树立整体生态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原则,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是我们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作出重要部署。以此为遵循,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才能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更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为本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