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面对家暴受害者,请不要问为什么不离开
2019-11-27 09:11:00  来源:红网  作者:刘晨曦  
1
听新闻

  今年11月25日是第20个“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又称“制止暴力侵害妇女行为国际日”)。但在这一天,冲上微博热搜第一的却是“宇芽被家暴”。国内网红博主宇芽发长微博称,在过去的半年多里,自己一直在遭受男友的家暴,公布的视频里有男人在电梯里施暴的残忍画面。

  家庭暴力,是指亲密关系中,以获得或维持权力和控制为目的,实施一系列虐待或者暴力行为。包括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家暴事件一出,总会有这样的声音出现:“为什么不早点离开?”“为什么不分手/不离婚?”……在宇芽发声的微博底下,可以看到许多类似的问题。其实,宇芽在第五次遭遇家暴后发声并不算晚,据全国妇联的统计调查,在中国女性面对暴行,平均被虐待35次才会选择报警。

  当我们一直在强调着“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时,深陷泥潭的女性却很难依靠着这个观点立刻抽身而出。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容易把“离开家暴施害者”这件事情简单化与理想化,当我们对受害者问出“为什么不离开”时,往往是已经替他们预定好结论:他们可以选择离开和离开就能解决问题。但与我们想象不同,走出家庭暴力并非是一个即刻生效的过程,对当事人而言,反家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美国反家暴联盟的数据,85%的受虐者无法彻底离开一段虐待关系。

  联合国毒品与犯罪机构的报告认为,受害者选择忍气吞声,一般是出于以下原因:害怕被报复;经济和心理上的依赖;预想警察不会认真对待她的指控;认为家暴是私事。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莹也对这个问题做出过回答:“其实是跟受害人所处的多重困境有关系的:经济困境、孩子的问题、男方的威胁,还有就是受虐妇女综合征。”

  社会对家暴零容忍的理念尚未形成,法律规定和实施情况间出现落差,受害者缺乏外界的支持与理解,没有完整的庇护制度,总是被人情、世俗观念牵制,对施害者抱有“可以改好”的幻想,又加上就业、经济等种种限制,使她们很难一下子就下定决心摆脱受虐环境。

  面对家暴,我们不应该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角度去质问与评头论足“为什么不早点离开?”,或者自以为是地喋喋不休说“换作是我……”。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是让暴力无休止的轮回与蔓延。

  所以,当再次遇到这种事情时,请不要去问受害者为什么第一次不离开,而是要想一想我们可以做什么来帮她们打破沉默,去深度挖掘造成这种情况的社会文化因素,找到真正能够帮她们摆脱家暴怪圈的办法。在她们选择站出来时,不带偏见地给予理解与帮助。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早点甚至第一次离开的可能性。

标签:
责编:郭蓓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