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医生帮旅客吸尿液,尖刻质疑暴露出一种社会焦虑
2019-11-25 08:52:00  来源:红网  作者:卢玉倩  
1
听新闻

  11月22日,因在飞机上用嘴为老人导尿急救而成为“红人”的医生张红通过个人微博发表申明,回应网上的各种质疑。张红的回应主要表达以下几层意思:1、这是每个医生都有的职业本能,不值得被过分关注;2、吸尿是迫于时间、设备、空间的无奈之举,是当时能想到的最好措施;3、不是作秀。

  医者仁心,在设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紧急医疗救治是医生的职能所在,但医生却没有吸尿的义务,因为吸尿的行为本身需要克服心理的挑战,且背后潜藏着风险,可能危及医生自身的健康。张红对急救病人采取应急措施,在设备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在本能的驱使下做着超出医生义务范围之外的事,这足够担得起“善”“仁”“义”三个字。而在人之大善面前造谣“作秀”,蹭热点,赚流量,为“黑”而“黑”未免显得过于刻薄和犀利。

  而这样的刻薄质疑也暴露出一种社会焦虑和不安全感。首先,后真相时代的反转新闻接连不断,创造了信任感缺失的温床,制造了总在被“背叛”的焦虑。其次,“真相”总是相对的,我们通过媒体了解到的往往是局部的、被润色过的真相,媒体总在有意或无意地制造新闻点,有时会忽略客观真实,渲染主观情绪,例如“制造”平民“偶像”。社会的焦虑在对好人好事的期盼却又不敢相信的矛盾中产生了,而一些媒体总是抓住这样的痛点大做文章,忽略客观真相,传播社会焦虑。这值得反思,因为焦虑的扩大,不信任感的传染会导致没人敢做好人好事,毕竟这一顶“作秀”的帽子实在是尴尬而又寒心。

  此事件其实还照亮了急救资源配置的盲区,急救工具的不完善反映的是规章制度的漏洞。根据交通运输部2017年第29号令公布的《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飞机上的急救箱和应急医疗箱等急救设备是必需的,但在具体的物品清单上并未提及导尿管。2010年发布的《国际民航组织关于卫生的有关文件》中在医疗箱携带指南中提到导尿管,但此文件仅是“建议”和“指导”,并不具备强制性。我们的一些媒体其实完全可以思考一个事件背后的千般模样,可以通过深刻的思考做到观点的精致,做到真正对社会发展助益。而不是渲染焦虑的情绪,制造靡靡之音。

  这顶“作秀”帽子下,我们的一些自媒体在焦虑着怎么“制造”流量,而我们每一个受众则在焦虑着到底还能相信些什么?

标签:
责编:郭蓓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