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不必惊诧名校博士的“大材小用”
2019-11-21 09:43:00  来源:红网  作者:余人月  
1
听新闻

  11月18日,华中师大一附中公布了教师招聘拟录人员的公示名单,第一轮9名拟录人员中,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就有6人,不是博士,就是硕士。(11月19日《楚天都市报》)

  前不久,深圳市龙华区招聘中小学老师,来自清华、北大的多达74人入围,引起社会关注。近日,云南师范大学招聘15名辅导员,要求博士学历学位双证,同样引发议论。高学历与普通岗位之间的反差,总是能形成话题,这是尊重人才,还是埋汰人才?传统观念中,觉得培养一个博士不容易,应该去从事科研工作,才是好钢用到了刀刃上,才是众望所归。如果博士、硕士或名校毕业生,要是进入了低门槛行业,总让人觉得是浪费人才,白读了那么多年书。

  其实,博士的高学历与普通岗位的“低就”,只有人尽其才、适才所用的问题,没有大材小用的问题。人各有志,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专业也不等于专长,高学历也不等于高能力,只要是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就没有浪费。如果一名博士,经过权衡比较,觉得自己不是做科研的料,在普通岗位能得心应手,从中感受到快乐,收获成就感与获得感,也是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啊。如果硬拗着做科研,只能搞些注水论文来完成课题,那才是社会的损失、人才的浪费啊。

  事实上,目前我国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比例关系,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18年我国博士招生9.55万人,迄今已累计招收博士127万人,这么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不可能都去搞科研,外溢到其他岗位,就很正常了。数据表明,博士生的就业已呈现多元化,43.90%进入了高等教育单位,10.80%进入了科研院所,10.10%进入了事业单位,也有到政府机关、企业的。可以看到,大多数博士还是“高就”了,并没有“屈才”去中小学当老师,外界不必因个别事例就放大学历贬值的焦虑,也不必有人才浪费的担忧。如果因此认为博士都不好找工作了,读书没有出路,那是误解,这二者真的没有等号。

  数据同样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女性就业观念更为开放,不局限于稳定的就业方向。这也能解释,到中小学当老师,或在大学当辅导员,多系女博士。这也是就业观念的进步,合适的就行,不必盲目高攀。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卖出了名堂,也没谁觉得可惜了,倒是人大毕生业生工作不顺沦为低保户,才是堪叹,因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哪怕当一名中小学老师,也是对社会有益。

  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看,我国学术型博士占比超过90%,专业型博士仅占比7.10%,说明从事实践的博士还不够。有博士愿意到基层岗位,从事应用型工作,充实基层岗位的智力,带动应用水平的提升,也是个好事,不妨乐观其成。拿当老师来说,目前也只是大城市的一些超级中学,能吸引到名校高材生,如果县乡等普通中小学都能有博士“屈就”,对实现教育均衡,提升基层教学水平,实是大有裨益。不怕博士大材小用,就怕基层留不住高层次人才,不少基层单位,在人才引进后又流失了,这才是需要重视的课题。

标签:
责编:郭蓓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