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评选会落下帷幕,初步确定了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会上,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期望院士群体,不忘初心,至诚报国,珍视荣誉。他认为,院士称号不应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要求院士加强自律,不要四处兼职,尤其不要在非本专业领域挂名兼职。(11月12日 人民网)
两年一次的院士增选,是科技界盛事。实行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体现。院士队伍是学术界的精神高地,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帜,院士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其称号殊为珍贵。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院士队伍日趋壮大,而院士社会美誉度却有下降趋势,院士称号承载过多功利性东西,就是问题关键所在。部分院士自律性不强,兼职过多,挂名泛滥,心态浮躁,疏于科研,热衷出席各种非学术性活动,俨然“社会活动家”“媒体明星”,备受公众热议。李晓红院长的上述讲话,语重心长,有很强的针对性。
院士兼职过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2013年就有媒体报道不完全统计,在783名工程院院士中,共有5610个兼职,人均兼职7.2个。如今6年过去,院士人均兼职数量只增不减。非学术性兼职过多,是部分院士过于追求功利的表现,也是院士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事实上,关于院士兼职,2014年6月,中国科学院已出台院士兼职报备制度,今年9月,中国工程院也下发文件,要求院士兼职必须报备。两院院士兼职报备制度的设立,对规范院士兼职、抑制挂名泛滥,将起到积极作用。问题是,兼职报备制度对每位院士可以挂名单位数量,以及允许兼职个数,没有具体要求。这种情况下,在院士资源仍然极为稀缺的今天,寄望于院士们自重自律,自觉减少兼职数量,恐怕是一厢情愿。
鉴于院士兼职过多的“后遗症”愈发严重,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主管部门有必要对院士兼职设限,即对每位院士可以挂名的单位(含院士工作站)数量,以及允许兼职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职务数量,设定明确上限,兼职数量超过设限者,一律作违纪处理。只有这样,才能遏止院士挂名泛滥,引导院士们俯下身子,回归科研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