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行国家公园体制,既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又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10月30日,第一届中国自然保护国际论坛开幕。根据论坛公布的消息,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领海面积的4.6%。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生态兴则文明兴”。长期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新的使命呼唤新的担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需要集中各方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携手创造全球美好未来。
建立并完善自然保护地制度体系,为全球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目前,我国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继续发挥实干精神,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建立并完善自然保护地制度体系,建立以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物种监测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地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加强自然保护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一个生态安全、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
牢牢把握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凝聚中国智慧。
当前全球自然保护总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自然保护地受到人类活动的挑战,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退化、破碎化严重,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灾害频发,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愈发凸显。当前,我国日益重视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保卫蓝天、碧水、净土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定不移地走为民服务的道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依法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更好推动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本次论坛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后举办的首次以自然保护为主题的国际论坛。论坛围绕自然保护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制度、空间规划、栖息地管理和监测、社区参与、公众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分享各国有益经验和先进知识技术,与双边、多边的国际机制相衔接,内容覆盖面极广,更好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我们要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标准,深化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能力,为打造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中国定能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起新时代磅礴之力。(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