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开学季,大学新生们迎来了开学第一课——军训。放眼望去,同学们都在训练什么呢?站军姿、踢正步,唱军歌、整内务,抑或是学军操、打军拳。相较之下,清华大学的军训画风明显“强悍”了许多。3500多名新生不仅要参加定向越野、实弹射击、反恐演练等科目,还得零点集合、熬夜拉练,负重“暴走”40里。不少网友感慨,“很燃”“这才是军训该有的样子”;更有清华毕业生留言,“当年流下的汗都是现在笑出的泪。”
“军训有多苦”“军训有啥用”已经是舆论场上的老话题了。每到开学季,不少家长和学生更是如临大敌。加厚鞋垫、防晒用品等配备已是稀松平常,如今叠被器、按摩仪等“神器”兴起,让人不禁调侃这简直是“养生式军训”。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对军训的热情也不大,将其当成例行教学任务,只想应付了事。教官人数不足,器材能省就省,甚至连一块完整的训练场地都不能提供。这种氛围之下,难怪用心军训的学校显得这般突出。
种种现状似乎有让军训沦为“鸡肋”之嫌,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军训以正视听。回溯起来,我们国家设立军训与一段屈辱历史有关。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泱泱大国颜面尽失。当时的人们都在追问,症结何在?有识之士认为,“重文轻武”的教育传统是因素之一。从那以后,中国的校园中便有了“一二一”的口令声。1955年的《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大学生、中学生要进行军事训练,军训自此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特殊一课确实发挥着“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作用。一声哨响,就要起床叠被打背包,这是技能锻炼,也在教人如何自我约束;头顶烈日,依然要站军姿、走队列,这是强身健体,也让人学会合作、懂得坚持。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过来人会感叹,军训是学生时代最难忘的时光之一。
反观现实,军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太有必要;训练并非过于辛苦,而是本该严苛。当下的年轻人大多在相对丰裕的物质条件中长大,在应试与升学的重压之下,不少学校、家长“唯分是举”,本就不大注重孩子的意志培养。最近就有这样的新闻:一中学军训时,竟有三成学生不会系鞋带,有的孩子提着鞋子找老师帮忙;有的大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周末快递脏衣服回家……毫不夸张地说,患上“公主病”“巨婴症”的年轻人并不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军训时间虽短,却不失为给精气神“补钙”的方式之一。烈日骄阳下的汗水、军容军姿里的规矩、集体作战的归属,都是给温室花朵“墩墩苗”。
这两天,一位12岁初中生军训时走出“阅兵步伐”的视频获得千万点赞。操场上,小姑娘昂首挺胸、神采飞扬、步伐矫健。“严格要求自己”是她的宣言,又何尝不对年轻人有所触动?“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多一些大汗淋漓、摸爬滚打,会让孩子们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郑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