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三代人聊变化
2019-08-22 19:15: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1
听新闻

  中新网山南8月21日电 题: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三代人聊变化

  记者 李雨昕

  1959年,索朗多杰13岁,住在克松庄园,和父母一样是个农奴。

  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索朗多杰说,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放牧,干活干到天黑,农奴主给的工钱只能折合半斤糌粑,全家吃不饱,生病更是没人管。那时候,一名农奴的价格折抵18斤粮食,人和牲畜并无分别。

  “解放军解放了我的家乡。”索朗多杰说,“后来,我们家才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头牛。”

  索朗多杰所在的克松社区曾是旧西藏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在山南的六大庄园之一。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克松村成为西藏第一个实行民主改革的村庄,被称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2002年,克松村民委员会更名为克松居民委员会,隶属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作为经历和见证了西藏新旧两个时代的索朗多杰,他感叹如今的生活太幸福。

  

图为克松社区街景。 李雨昕 摄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年,索朗多杰给记者娓娓道来这些年的生活变化——从一开始分到三亩地,到现在有九亩地;从食不果腹,到如今生活无忧……谈到自己的家人,索朗多杰高兴地指着墙上的照片:“这是我孙女,这是我女儿去北京的合照,这是我们老两口和亲戚去天安门的合照,我们去过好几个地方旅游,北京、上海都去了。”

  

索朗多杰给记者展示全家福照片。 李雨昕 摄

  作为克松社区的致富带头人,达瓦可谓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让自己成为社区里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人。

  1984年,克松社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提高耕种效率,达瓦在1986年贷款3000元购买了手扶拖拉机。农闲时,他就通过运输建材赚钱,两年内还上了所有贷款。

  改革开放以后,克松社区的人们基本结束了主要靠种地卖粮的谋生方式,经济来源变得多元化,跑客运、跑货运、出去务工的人逐年增多。

  

克松社区致富带头人达瓦给记者展示荣誉证书。 李雨昕 摄

  达瓦对记者说,他这些年通过跑货运、开餐馆,又买了出租车跑客运,收入逐渐增加,日子越过越好。2014年,达瓦盖起了两层钢筋水泥楼房,现在又帮着社区搞文化建设,不仅带动着大家致富,也让乡亲们的精神生活更富足。

  2018年,克松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大19735.5元,是1978年的98.7倍。2017年,所有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如今的克松,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昏暗的酥油灯变成了明亮的电灯,宽带网络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克松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也蓬勃开展。2011年,克松居委会农民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控诉旧西藏黑暗统治的话剧《农奴泪》,真实再现了民主改革前克松庄园农奴受剥削压迫的真实故事。克松社区党委书记边巴次仁说,这部话剧就是为了让观众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话剧《农奴泪》剧照。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说到现如今的克松社区,“90后”的德吉白珍说,和小时候相比,如今克松社区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她初高中在山南市就读,在拉萨的职校读了大专,2015年毕业后回到家乡。

  虽然克松社区不像大城市那般繁华,但她仍然选择回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好好改善家乡生活水平。“我们的日常生活娱乐也很丰富,可以打台球、做瑜伽、打篮球,社区还有跑步机。”

  六十年沧桑巨变。克松的变化也是西藏发展历程的缩影。边巴次仁说,未来,克松还想打造红色旅游,继续发展第三产业,让民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完)

标签:记者展示;记者;社区
责编:苗津伟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