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党建锐评】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2019-07-19 17:54:00  来源:党建网  作者:砥砺  
1
听新闻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说: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铿锵有力的声音,为党员干部正确区分公与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解决作风问题和个人自身定位指明了方向:作为党的干部,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一把重要尺子是如何看待公、私二字。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是需要不断自省提升认识的长期斗争。

  公与私的问题贯穿着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全部过程,涉及方方面面。很多公私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不大,部分领导干部内心上思想上对此也有所放松:跟业务关联单位老板吃几顿饭、参加各种饭局广泛交往喝几杯酒,迎来送往接受一些礼物礼品,节假日期间坦然收受几张礼品卡,口上喊着公私分明内心却嘀咕着“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舞台上的奢华”“会所中的歪风”都是为了工作、为了公家,因此都是小问题。公私问题摆不正,作风问题油然而生。小处放松久而久之就变成大的作风问题。

  公私关系拎不清,党性减弱作风问题突出后,党员干部就会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群众立场不牢、群众观点不强,严重背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私心大于公事、公权私用,公私不分、任人唯亲、插手项目建设、到处帮人打招呼,成为遭围猎的“权力猎物”。

  正是因为思想上拎不清公与私的边界,吃不透最基本的原则问题,一些党员干部最终走向以公养私,从人民的勤务员变成了官老爷,种种难以根绝的作风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在党纪国法面前留下了忏悔的泪水。我们日常工作也发现,越是在和人民群众交往多的基层组织,这种作风之弊、行为之垢,群众反映越是特别强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整治“四风”为突破口,以雷霆万钧之力反对腐败,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但必须清醒看到,“四风”问题树倒根在,以公养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需要从思想上、制度上对公与私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规范。

  正确区分公与私,首先是从思想上解决一个问题。这就是如何明确党员干部身份到底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各级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真正明白自己的公仆身份,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站稳群众的立场,增进同群众的感情 ,克服一切脱离群众、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私心杂念。从行动上解决问题,就是要端正作风、端正行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做一个称职的党的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公私”关系作出重要论述,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以总书记这些论述的要求为自己工作生活的标尺,争当一名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党员干部。

  公款、公权如何使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我们: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抛弃“升官发财”、“骑马坐轿”特权意识,与“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想法做斗争,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同时需要依靠完善的制度保障,确保党员干部在这个问题上不跌跟头。手握戒尺,就是要手握法律的戒尺、纪律的戒尺、制度的戒尺、规矩的戒尺、道德的戒尺,做到克己奉公。戒尺就是一个客观标准,必须严格执行,没有犹豫和软弱的余地。党和人民赋予党员干部的权力,权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姓公不姓私 ,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形成完善党内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实行权责对应,坚决反对特权,防止滥用职权。执政党对资源的支配权力很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有一个权力清单,什么权能用,什么权不能用,什么是公权,什么是私权,要分开,不能公权私用 。要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到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

  我们也要意识到,正确区分好公和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常说常新、不断进行的斗争,磨练永远在路上。一名好的党员在磨练中,党性会越磨越亮。党员干部永远要提醒自己:公私分明是基本操守,公而忘私是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身份是人民的勤务员,公私面前要做到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公私问题上的“头雁效应”。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标签:
责编:徒滢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