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罗马尼亚摄影师Mihaela Noroc环游世界,拍摄了世界各地2000名女子的肖像。她把这个摄影项目命名为“美之地图”。
我浏览了Mihaela Noroc拍摄的部分照片,第一眼感觉是:哇,都是美女啊!好好看!再仔细看,发现摄影师所选取的拍摄对象,五官条件并没有那么出挑,都是“普通配置”。很多人素面朝天,有一些女性还上了年纪,斑点和皱纹格外清晰。
在“美之地图”里,一张标准意义的“网红脸”都没有。但是,在这位摄影师的镜头里,她们每个人都是极其美丽的,让读者只看一眼,就能在心里留下痕迹。
为什么这些来自各国市井、乡野的素颜女子,会给我们一种“颜值碾轧网红”的观感?很重要的原因是自我认同。照片中,这些女子有的粲然一笑,有的虽无表情,但神色平和。正是因为她们认同自己的生活状态,充分接纳自己天然的面孔,才能对摄影师投以那般自然、真诚的目光。
摄影师本人也说:“对于女性的外表,我们应该持有更开放的态度,美的定义绝不止一种。”
不知从何时起,公众对美的定义,被牢牢限定在可量化的模板里。评价一张脸是否好看,往往靠某种固定的范式定,细化到脸的形状、眼睛的大小、鼻梁的高度、身材的比例……由此诞生了一个颇有讽刺感的概念,“网红脸”。
这种对“美女”的狭隘定义和模板,被某些大众媒介和文化产品放大。影视剧片方选女演员都爱选同一类型的脸蛋,网上炒作的高颜值美女更仿佛出自同一家工厂的流水线。
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是资本的选择,是商业的玩法。但其结果不容忽视——过于局限的“美女标配”,正悄无声息地左右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观念。比如,许多刚成年或者刚步入职场的年轻女孩,已经急着去美容机构,对自己的脸“动刀子”。
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且有医学条件的支持,主动改善自己不满意的外形,这是一个人的自由选择。但是,年轻人扎堆去整形,理由是和求职、感情等“现实需求”挂钩,就必须引起注意。
对“网红脸”的审美取向,让大众对“美”这件事缺乏足够开放、包容的态度,让许多还未建立成熟三观的少男少女,产生片面的认知,过于放大了所谓颜值对未来人生道路的影响。一些人对自己的容貌严重不自信,迫切依赖整容“改命”。
真正决定你能否在大学校园里赢得人缘的,是与人为善的性格;决定你到底在职场里获得多大成绩的,是业务能力和勤奋程度;决定你能否觅得如意伴侣、拥有幸福婚姻的,是你的性情和修养,是你对另一半的尊重和信任。以上这些因素,都是比单纯改变面部轮廓,更能影响你一生命运的“美”。
另外,当下整容技术并没达到毫无瑕疵的地步,微整形手术依然是存在一定风险,社会不宜过于鼓励年轻群体去信任这些美容机构。毕竟,在身体健康面前,一切都是浮云。动刀子容易,你的健康不可逆。
正如那位罗马尼亚摄影师所说,美的定义绝不止一种。大众媒介及文化产业从业者,有义务和责任构建足够阳光、积极、全面的审美观念,告诉他们:你认真生活、善待他人的模样,就是最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