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正式对外公布。这份事关每个中国人的重磅文件,不仅提出了到2030年的一系列健康目标,也为民众在健康领域细化了“国标”。比如,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0%等目标,除此之外,还在膳食、体重和运动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看了健康中国行动中具体的“国标”,作为一名90后,我确实有些汗颜,因为很多要求都没有在现实中做到。这样的感觉恐怕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有。
今年年初,某机构发布的《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中提到,96%的公众表示自己存在与健康相关的困扰,其中90后给自己的健康评分是最低的,只有6.6分。90后给自己健康评分低,既可能因为健康指数确实不高,也可能因为他们对健康的期待更高。
年轻人养生成为时尚和潮流,说明了他们对健康的关注。最近几年,我由于健康饮食和运动的缺位,体重上来了,体质下去了,日常精神状态也差很多。最困扰我的还是睡眠障碍,早上起不来,夜里习惯性熬夜。面对这些困扰,我也尝试改变,比如注意饮食和按摩,但最后还是陷入了 “一边作死,一边养生”的怪圈。
再来说说与健康最紧密相连的运动,90后群体在这方面的表现呈两极化。热衷运动健身的年轻人固然不少,比如,不少90后会选择夜跑,或者在健身房健身。在朋友圈里,他们会收获大量的点赞与评论。这种将健身与社交挂钩的方式,增强了保持运动习惯的动力。
另一种是完全不健身的情况。如果是学生,那生活状态基本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游戏打到手抽筋,看剧看到眼疲劳,每天除了教室就是宿舍,一日三餐全靠外卖。如果是已经工作的人,一般就是在电脑前坐一天,然后坐车下班回家,吃外卖、看剧、打游戏。有的年轻人为了保持身材而节食,这同样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很多90后已经走在了追求“健康自由”的路上,但并没有过上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生活。他们距离真正的“健康自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90后的“健康自由”,既要靠健康自觉,也要靠社会和制度层面的倒逼。除了个体自觉培养积极的生活习惯,比如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坚持锻炼,定期体检等,社会层面还要给予相应引导,比如加大健康宣传。近几年,90后肿瘤发病率逐渐走高,便是鲜活而残酷的事实。
此外,应进一步加大公共运动设施和场馆的建设,满足供需平衡。让学生走出宿舍,为员工创造在办公场所放松和运动的条件,都是缩短90后与“健康自由”距离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