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在空间站的宇航员用机械臂抓住缓缓接近的货运飞船,使其“停泊”在空间站上,以进行太空居住物资和科学实验材料的补给。在地球和空间站之间来回穿梭的,既有载人飞船,也有货运飞船,而且不仅来自一个国家。这样的画面,未来或将在中国空间站经常见到。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联合宣布,17个国家的9个科学项目成为计划在2022年前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经过层层选拔的首批9个项目,涵盖了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物理、应用新技术等前沿科学领域。这些项目的入选以及后续合作计划的酝酿,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也呼应着去年“联合国外空会议50周年”高级别纪念活动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在和平利用外空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命运共同体愿景,为全人类谋福利与利益”。
众所周知,空间站的建设难度、风险、投入都非常巨大。建成后,既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占据着科学的“制高点”,这个一流的太空实验平台,将为科学家们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突破提供机会。中国自主建造空间站,宣布并非只为本国使用,而是为全人类所用。这样的大手笔生动诠释了合作共赢,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并始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活写照。联合国官员由衷感叹,认为“中国开放空间站是一个‘伟大范例’”。
“伟大范例”背后,是“全球共享太空”的理念和中国实实在在的行动。的确,太空属于全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是各国理应秉承的宗旨,但能否进入太空和利用太空还要看能力是否具备。从火箭、飞船、空间站的研制、发射以及航天员的培养训练,空间站建造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航天综合实力,这种实力来自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和投入。中国开放空间站使用,将有力促进载人航天国际合作,让更多国家有机会参与载人航天技术研究,跨越技术鸿沟;另一方面,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来自全球的科学实验,会进一步促进太空探索和合作,让各国发挥所长,携手作出有益于全人类的丰硕科学成果。毫无疑问,这才是共享太空的真正意义。
被称为“伟大范例”,还在于它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接着人类探索未知、走向深空的共同梦想。小到我们每一个人,大到整个地球文明,都有探索星际的好奇与向往。空间站的开放,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们能够探索更加辽远的星空。而这种开放的文明特质,对人类未来探索火星甚至更遥远星球而言,同样不可或缺。它会像黏合剂一样紧紧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在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中奔向未知的星辰大海。
“来吧,与中国空间站一起飞翔!”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深邃的太空中,蓝色的地球随着时间的流动光影变幻,人类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接续飞出地球,飞向灿烂无比而又寂静无声的宇宙深处。而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其中一个壮丽的节点。余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