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人以群分”的集合。其形成,主要有几种情况:有的是工作关系中结识的朋友,有的是老同学、老战友、老乡,有的是平常生活中结交的朋友。领导干部朋友圈本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交际圈,但如果被异化,在别有用心者的“操作”下,就变成利益圈。“有想法”的人削尖脑壳往里挤,盯的就是圈中人手中的权力。如果不经常净化,就很容易出问题。
从通报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来看,被损友拉下水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尤其是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不在少数。如某医院设备科负责人杨某性格豪爽,乐于帮忙,在朋友圈中口碑不错。心有所图的人便寻思靠近。其中,有一位兄弟经常对他嘘寒问暖,他去大医院检查身体,对方托关系联系专家,并亲自开车接送,深深感动了他。从此,“两家人常来常往,比亲人还亲”。友情日日深,企图渐渐明,他想方设法为那位朋友向医院卖设备、销耗材、搞维修等出主意,不知不觉坠入损友预设的陷阱。
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但为什么总有领导干部被损友套住?从常理上讲,明摆的陷阱,没人会跳。损友对此也心知肚明,不会用“弱智”的方式赤裸裸地去“拿下”关键人物,而是冠之以“朋友”的名义,一边恭维、奉承,开展“精神贿赂”,一边“来点实际的”,从喝茶、吃饭,从给小东西到送大物件,从客客气气到不分你我,迂回包抄,结交手握实权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拿下利益蛋糕。于是,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围猎”与被“围猎”相互交织,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是外在的诱惑。
“那些所谓的朋友,其实是挖坑的损友。”落马官员的忏悔何其真切。其实,悔之当初,掉入陷阱不能都怪罪于友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己内心不宁静、不干净。这是内在的动因。有的领导干部怕孤独,习惯“众星捧月”,经常参与朋友聚会,那种被奉为座上宾、前呼后拥的感觉,确实是一种权力享受带来的“幸福感”,心里开始喧嚣起来。推杯换盏间,满脸红霞、神魂颠倒,原本公事公办的规则、正襟危坐的尊严慢慢地被酒精溶解,防御本能在“朋友”面前荡然无存,“兄弟”“老哥”称呼不断,甚至说说荤段子,气氛融洽,不能办的可以“研究研究”,难办的“尽可能办”。渐渐地,彼此对“朋友”的理解达成一致,从而见利忘纪、见利忘法,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修身养性,提升境界,慎独、慎欲,自会慎友,就会时常净化朋友圈。领导干部要多交当面敢批评的诤友,多交见贤能思齐的益友,多交基层的群众朋友,听真话实话,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从交往中检视政策好不好、措施对不对、工作实不实,结交真朋友,剔除坏朋友;帮扶穷朋友,平视富朋友,把交朋友的过程作为履职尽责、密切血肉联系的过程。(作者赵荣华系重庆市渝北区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