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中国新建造越来越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越来越有“科技范儿”
新建造不仅集中展示中国建造深厚的“硬功夫”,也在传递中国标准、中国服务等“软实力”
近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首次真机试飞成功,引发全世界对这个新建机场的关注。航站楼屋顶使用8000多块玻璃,且没有两块玻璃是一样的;采用国内首创的层间隔震技术,将成为全球最大单体隔震建筑;航站楼采取双进双出模式,让乘客换乘效率大大提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展现出中国新建造的气势与魅力,被国际媒体盛赞。
以新机场为代表的中国新建造,已经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亮丽名片。拥有领先全球的“核心技术群”,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条高寒高铁、唯一热带地区高铁的建设者;身怀绝技的中国公路建设者,无论在高原冻土、膨胀土还是沙漠中,都无惧挑战;随着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的突破,我国已经具备在任何海洋环境下都能建设港口的能力……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中国新建造越来越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越来越有“科技范儿”。
桥梁大师茅以升曾说过,“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新建造硕果累累,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新建造,是在应对地理环境挑战中的自我超越,是在不断实践过程中的自我创新。在细砂喷涌的胡麻岭隧道,建设者开创了九宫格隧道挖掘法,为世界难题交上了完美的“中国答卷”。新建造,是在提升科技水平上的不懈追求,是不断给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创新动能。在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施工中,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开展专题研究3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逾百项、创建工法40项,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中国建造者们拥有空前广阔的舞台,于干中学,在学中干,积淀下的技术、标准、经验乃至教训,都化为中国建造自信的基石,更挺起了国家发展的脊梁。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中国建造,已经成为开展国际交往、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新建造不仅集中展示中国建造深厚的“硬功夫”,也在传递中国标准、中国服务等“软实力”。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建造的足迹已遍及世界各地。从“世界最大规模全预制装配式桥梁”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到“东非地区首条现代化电气铁路”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铁路,再到“中欧陆海快线的重要支点”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可以说,中国具有当今世界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输出能力,中国建造正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致力于提升标准线的中国新建造,不仅为世界各地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工程设计、运营、咨询等横向产业的飞速进步。
建造是应用型技术,实践得越多、建造得越多,经验就越多、创新就越多,人才积累也就越多。新建造更是我国产业工人、专业技能人才、高级工程师的“摇篮”。在隧道开掘领域,采用盾构机进行施工是一种世界通用方法。我国曾经面临核心技术缺失、经验不足的问题,但随着我国在隧道挖掘中越来越多采用盾构法,中国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苦钻技术,甚至不顾个人安危投入实践,在盾构机施工方法、盾构机刀头设计和加工等领域已经成为创新者、引领者。像这样从门外汉到专家、从学生到老师、从试水到精通的过程,在中国建造的各个领域十分常见。大江南北千千万万个施工现场,不仅是挥洒汗水的舞台,更是培育技术尖兵、大国工匠的生动课堂。也正因为有了人才的保障,中国建造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交通地图上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平均路网时速仅30公里。谁能想到,今日一条条高速公路顺着壮美山川交错成网,中国能在全球交通建设舞台上收获一系列“世界第一”?中国建造所迸发的力量,不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就坚实路基,也将为世界发展、人类进步注入动力。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