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习惯于居家养老。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大多数存量住宅只有三四十年寿命,且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适老化通用设计。
近年来,上海、厦门、南京等城市先行先试,在一些老旧小区开展了以政府购买为主的小范围改造。但是,这一民生工程却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原因包括:
一方面,认知缺失,市场需求尚未被激发。多数人不了解适老化改造的内容和效果,以为等同于装修,会与现实居住产生矛盾。同时,不清楚改造费用,误认为会浪费钱财。
另一方面,缺乏改造标准、施工集约化程度低,导致企业谨慎观望。同时,融资渠道单一,支持力度有限,加剧供需失衡。
由此来看,要破解适老化改造困境需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入手:
一是借力社会资本。面对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需求,仅靠政府一家之力显然无法胜任。建议出台鼓励社会资本介入的政策措施,让企业获得动力,让老人得到便利,从而实现多赢。
就政府而言,可对基本项目和改良型项目给予不同比例的补贴。基本项目补贴高一点,以吸引大多数老年人参与;改良性改造给予较低比例的补贴,或只给企业方政策,从而兼顾纯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属性。
二是分级分类改造内容。一方面,优化整合差异化诉求,使得不同收入的老年人都“有菜可选”;另一方面,推动集约化改造,提高施工效能,进而打造一条“设计—施工—生产—资金支持”为一体的改造产业链。
三是优化改造路径。适老化改造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主体多且监管面宽,需设计一条畅达的改造路径,打消社会资本进入的后顾之忧。具体来看,建议以改造前评估、规范改造市场、理顺改造程序为抓手,优化改造路径。
改造前,由医疗、住建、民政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评估确定改造内容、资助与否、资助额度等;接下来,有必要出台适老化改造标准,配备相应的验收规范,从施工到验收把好质量关,做到政府部门有法可查、施工企业有法可依、老年人有法可诉;将老年人、服务方、评估机构、民政部门等对接起来,提高沟通效率,简化办事流程。(张军利,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