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年轻群体中,共享住宿的消费潮流逐渐风行:一套房,一间屋,都可以成为旅行在异域他乡时的安身之所。
对于房客而言,来到一个新的目的地,寻找一家有特色的民宿,就像是在寻找一个感受这个地方独特人文气息的入口。共享住宿,给房客提供了一个体验“当地人生活”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从一个更为日常的视角去观察感受、去走近其中的人和景致。至于房东,除了能通过共享的方式将手头的闲置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增加经济收益,还能结识各地游客,房客房东双方在共享住宿这一新业态中实现了共赢。
但由于共享住宿较之其他种类的共享经济更具私密性,消费者对安全卫生等细节方面自然也会提出更高要求。从全国范围来看,尚没有统一的法律为其提供指引。不难发现,网络上对于共享住宿“房源图片与实际不符”“房间没经过清理”的吐槽越发频繁,如何规范完善这一市场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站在管理的角度来看,对共享住宿若是直接套用现有的关于旅店业的管理规范,便否定了共享住宿的内在要求。经济新业态,如同一棵成长中的幼苗,完全放任不管,就可能长偏长歪;但不遵循自然规律,以不当的方式照料,也难以确保其茁壮生长。如何把握好监管的尺度,是一个难点。因此,有必要坚持硬法软法相辅相成的原则,通过引导制定一些行业规范,让行业在萌芽之初有较为宽松的生长空间。2018年底,我国共享住宿领域首个行业自律性标准《共享住宿服务规范》的出台便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此外,在法律规范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行业内部主体——平台和商家的自我管理和规范尤为重要。平台对自身的定位,不应只是一个信息中介,而应逐步向信用中介转变,与房东签订合同并不代表平台的任务就结束了,如何审核并管理好房源也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