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谁来帮不会哭诉的消费者维权
2019-04-17 09:36:00  来源:北京日报  
1
听新闻

  近几天,“奔驰车主哭诉维权”事件持续发酵。一段年轻女车主坐在奔驰引擎盖上且哭且诉的视频点击量迅速过亿,其爆料的“金融服务费”更引来市场监管税务部门介入。

  这位女士的维权之举得到了线上线下一边倒的支持,也揭开了光鲜行业背后的“黑幕”。原来即便大牌车的4S店,也是“国家三包”自我解释,赔偿标准步步降格,解决期限一拖再拖,收费名目五花八门……不乏一些“过来人”感慨,“进了4S店,总有一个坑等着你”“提车前是上帝,提车后变奴隶”。似乎在买车这件事儿上,就少有消费者能顺顺心心、全身而退。

  目前“哭诉维权”事件还没有最终处理结果,双方也未能达成和解。但在多方关注与压力下,想来车主的权益应该能够得到保障。于是,不少人将这位女车主作为研究样本,得出一些维权成功的“秘笈”,比如能豁出脸面当众哭诉,通过视频公之于网,此外表达清晰、逻辑严密,在谈判中未落下风等等。这些“秘笈”似乎挺靠谱,但更反映出深层问题所在:对广大车主而言,维权成功的门槛太高,而获得圆满解决的几率太低。

  能坐在引擎盖上哭诉且获得关注的车主毕竟是少数,但被侵权的消费者却比比皆是。特别是在汽车买卖等行业,专业门槛高、技术性强,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小白”,稍不慎就会“入坑”。如果“豁不出去”“口才不好”,是不是只能坐等吃亏?总体来看,权益受损的消费者,要单枪匹马跟店家较劲儿非常困难。谁来给最普通的消费者撑腰,这才是最该思考的问题。

  良性的市场中,不应有“店大欺客”的咄咄逼人,也不鼓励“按闹分配”。让老实人能简简单单地说理、维权,才是法治社会应有的题中之义。而这,呼唤一个制度完善、响应及时的权益保障体系。无论是谁,什么由头,只要发生了消费纠纷,就有相应法律法规厘清是非。同时,管理部门和各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应该敢于“亮剑”,让法律长出牙齿,为消费者撑腰做主。

  “到了这个份上,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了……我在为大家维权。”重重压力之下,奔驰女车主坚持将维权进行到底。希望这堂“扯下斯文”的维权课,不流于一时的热闹,而成为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契机,让只能坐在引擎盖上哭诉的场景再也不要发生。(汤华臻)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