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住建部拟要求买房按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的消息引发关注。笔者注意到,这条规定出自住建部新近公布的《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这也是住建部官方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应当以套内面积来进行交易。
这份文件仅是征求意见稿,距离真正付诸实施仍有一段时间。这则消息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公摊面积”被人们诟病已久。
公摊面积主要是住宅楼房的公共区域,例如楼道、电梯、设备间、门厅、地下室、值班室等。尽管购房者在生活中会享受到这些场所带来的福利,但它们并不在购房者真正拥有的个人住宅内,购房者却要为此支付费用。因此这种被剥夺的不公平感,令人们对公摊面积一直颇有微词。
更重要的是,目前各地对于公摊面积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规定。老式楼梯房公摊面积通常很小,而新建电梯房的公摊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值普遍在15%到25%,有些新房的公摊面积比甚至超过30%。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开发商对于公摊面积采用“1+1>2”的方式,即所有公摊面积相加之和,其实是大于实际公摊总面积的。这正是一些开发商“偷面积”的方式之一。
种种因素都让“公摊面积”成为众矢之的。对于购房者而言,不论是买新房还是买二手房,其计价标准都是以建筑面积为主,这已经成为行业的“一般规律”。
此次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若最终落地实施,对购房者而言无疑是好消息。不论房价变动与否,购房者所购买房屋在名义上都是自己使用的那部分面积,这样一来获得感可以更强烈些。而原有的“公摊面积”现在不被计算在内,则会让购房者心中有一种“占了便宜”的感觉,这与部分楼盘在营销时打出“赠送面积”产生的效果是一致的。
不过笔者认为,如果真的按照套内使用面积计算,还有一些事情需要注意。
一方面,盼望房价因此能扣除公摊部分,或者担忧房价会进一步上涨,都是略显多余的。事实上,决定房价的根本因素是供求关系,取决于一个城市的住宅供应量、供应结构体系和居住需求情况,与是否有公摊面积并无太大关系。另外,由于开发商可在允许的范围和频次内自主调整价格,因此不排除开发商会将扣除公摊面积的房屋进行备案价格上调,从而让价格与原先按建筑面积计算时保持一致。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开发商在公摊面积上会不会搞“小动作”。事实上,公摊面积的大小,的确会影响到居住体验。如果开发商因为公摊面积不得收费,进而采取压缩面积的方式节省成本,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电梯数变少、楼道过窄、没有垃圾间等问题,从而使居住体验大打折扣。
无论如何,房地产交易按照套内面积计算,对购房者而言仍然是好事,最起码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公摊面积伤民”的矛盾。另外,由于套内面积是绝对的,因此也可让交易更加透明和公平,从而避免“偷面积”的现象。(葛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