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多年保持高水平,河南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集中连片人工林面积最大、林相最好、活立木蓄积量最多……不久前,笔者来到河南信阳商城县黄柏山林场,看到了又一片壮观的人工森林。静听时,流水潺潺;起风处,松涛阵阵。置身其间,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
两年前,黄柏山林场和河北塞罕坝林场一起,成为原国家林业局向全国推广的森林经营“样板”。看着如今满眼苍翠、林海连天,谁能想到,60多年前黄柏山大小几十座山峰树木所剩无几,每年向淮河重要支流灌河倾泻泥沙无数。人们形象地称为,“山高坡陡石头多,荒草葛藤满山窝;年年冬季一把火,漫山遍野赤裸裸”。从1956年开始,黄柏山护林人以“绿了青山白了头,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奉献精神苦干实干,接续努力,终于为中原留下了一个天然氧吧和绿色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生态美景的这份热爱,60多年来一直涌动在黄柏山护林人的心间。上世纪90年代,国有林场实行自收自支的改革,黄柏山林场生产经营陷入了困境,树木一度成为林场职工的“吃饭树”。后来,黄柏山林场职工“宁可人下岗,不让树下岗”,率先实行改革、精减人员。放弃是为了更好地为树木坚守。当年老员工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这片林子是我们勒紧裤带,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对树木的呵护,对生态的珍爱,体现在对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倾注感情、倾注热爱,最终换来了今天的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能力。在黄柏山林场,不仅能感受到对生态美景的热爱、对生态理念的尊崇,更能体会到科学养护能力的提升、制度支撑作用的增强。在林场起步阶段,技术员发现天然黄山松适合本土生长,于是把培植黄山松作为养护目标,提高了养护效率、扩大了种植范围。经过多年科研探索,林场发现采取30%的中度间伐强度对黄山松的抚育效果最好,既能增加立木蓄积,也能提高森林生态效能。后来,这一研究成果在其他地方得到广泛应用。
在黄柏山采访,能够感受到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的努力,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进程。今年“五一”假期,一位林场退休老职工再次来到黄柏山,“我担心搞旅游开发,把林子破坏了,在山上仔细转了两圈,终于放心了。”这些年,一些开发商想来开发高档别墅,面对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元的诱惑,林场坚定地拒绝了短期利益。黄柏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旅游业没有急功近利,没有竭泽而渔,而是兼顾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统筹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与黄柏山60多年的努力前后相续、薪火相传。这与“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遥相呼应。
在黄柏山中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重建的法眼寺,有近500年历史,而今又经过多次修建;寺前的两株大银杏树是隋朝末年栽种的,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了,一种“天地与我并生”的境界延续千年。这恰如黄柏山林场这60多年的坚守:持之以恒保护生态,就能让美景永驻人间,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