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被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10月24日上午正式通车运营。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创造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的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除了是世界最长的大桥,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打破了国内大桥的“百年惯例”。(10月24日中国新闻网)
港珠澳大桥设计寿命120年,不仅打破了国内大桥的“百年惯例”,其实,对于当今的建筑质量,更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不容讳言,现在的许多建筑,“百年惯例”早已被“打破”,讽刺的是,是寿命越来越短的“打破”。比如甘肃岷县北门洮河大桥突然整体垮塌,寿命只有32年,广西防城港市文钱渡桥,只用了40多年,已经被定为E级危桥。1999年垮塌的重庆綦江县綦河虹桥,使用时间仅有两年零322天。而更短的,则是尚未竣工,就已坍塌,其寿命是零,甚至是负,实在是令人汗颜。
当然,说港珠澳大桥设计寿命120年,打破了国内大桥的“百年惯例”,其实也是延续了我们的优良传统。比如隋代匠师李春建造的赵州桥,已经1400多岁了,仍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漫漫岁月中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仍在使用之中。
修桥铺路,从来都是百年大计。古人造桥,都何止百年。与此相比,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建筑材料日新月异,何以造的桥却寿命如此之短?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老城墙的墙砖上都刻着制造人的名字。据称当时朱元璋修筑明城墙调集了全国各地的人力,为了使得各地制造的城砖质量以及尺寸合乎要求,要求各地监造官吏刻上名字,一旦质量有问题,立即返工重做,如再不符合要求,则治罪。而长时期来,我们显然失之于这样一个严厉的责任追究机制。
当然,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现在不少的造桥人少了一点修桥铺路的崇高使命意识。实际上,如果真正有着造福后人的使命感,质量就成为自觉的追求,比如李春建造的赵州桥,正因为有着“百年大计”的担当,于是既有着领先百年的设计,更有着可以使用至少1400多年以上的施工质量。
如今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不仅继承了百年大计的优良传统,更有着新时代造桥人造一座“当今世界殊”大桥的崇高使命,于是,面对技术复杂、施工难度高、工程规模庞大,建设者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奋斗精神,打破海上桥梁工程极限,造就中国桥梁“走出去”的靓丽名片。可以说,“设计寿命120年”不仅是建筑业,也是从“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创造”的一根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