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别任由手机毁了农村娃
2018-09-07 08:42: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邓海建  
1
听新闻

  一切诡谲,其来有自。农村孩子的梦想折戟于手机沉迷,既要万分重视,更要悉心问诊。一味让孩子“放飞自我”固然不对,但总采取高压策略也不科学。

  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对于农村孩子而言,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暑假刚结束,在广州建筑行业打拼了近15年的王宏建,返回了老家湖南省岳阳县。促使他做出这个艰难决定的,并不是市场的原因,也不是在老家找到了更合适的工作,而是留在老家即将上初中的一对儿女。他们沉迷于手机游戏,“几乎就要荒废学业了”。无独有偶,两个月前,媒体同样为我们呈现了类似的隐忧:四川省内江市一个小山村,家里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的留守儿童,却经常往游戏里充钱。

  当成年人沉迷于刷朋友圈不能自拔的时候,孩子的手机依赖症可能更为原始而疯狂。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种症候群比城市孩子要严重得多:一来,千里之外的父母靠它了解“家情”。本就对孩子情感有亏,更不舍得在物质上怠慢了孩子。有欠发达地区的支教老师感慨,“有的孩子手机比我的都先进”。二来,父母在身边,还能稍稍管着玩手机的孩子。而靠隔辈老人带的孩子,基本处于拿着手机撒野的状态。隔代教育既没能力管,也宠溺着不想管。如此一来,手机成了伴随留守儿童的潘多拉盒子。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孩子亦非原罪。真正需要反思的是,负有教化之责的我们,为之做了些什么?在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逐年增加的背景下,邪典片等问题固然要决绝处置,手机上瘾等慢性问题也不宜迟滞不决。尤其在农村,教育资源相对稀薄、社会合力相对绵软,那些缺乏有效监管、游戏深度成瘾的农村孩子,恐怕迟早有被这个互联网时代甩出轨道之外的风险。

  其实,相关部门近年来多有发力,如学校有“禁止手机入校门”的禁令、游戏软件有防沉迷的“三板斧”。遗憾的是,这些牛栏关猫的“堵塞之计”,基本遭遇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结局:该玩的还在玩,该沉迷的还在沉迷。普惠的网络成为农村孩子成长中的“塞壬歌声”,一步步诱惑其进入欲望的海洋。道德诘责是无力的,恐吓威慑是苍白的,需要三思的问题大概就两个:一是老办法果真穷尽一切“智慧”了吗?比如,互联网企业游戏防沉迷机制有如挤牙膏般迟滞而出,既无须人脸识别,亦留下诸多漏洞,甚至靠孩子闷声发财,似乎也无奈其何。

  二是新办法果然没法提供增量了吗?凡事总有辩证法,如农村孩子的手机痴迷之症,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除了游戏平台疏于引导与防控,学校及社会在文化供给上的短板,也是昭然若揭的。放学了、作业做完了,孩子干什么去?除了清苦的学业,还有什么文化活动能拴住孩子的心?这已经不是玩“剪刀石头布”或者跳“马兰花”的时代了,网络改变了千家万户的生活质态,指望靠屏蔽的思维禁止留守儿童接触网游等显然太不现实。如果用顶层设计的话说,文化的职能之一是“育新人”,那么学校及社会等责任部门在大文化层面又提供给农村孩子怎样的消费选择呢?

  一切诡谲,其来有自。农村孩子的梦想折戟于手机沉迷,既要万分重视,更要悉心问诊。一味让孩子“放飞自我”固然不对,但总采取高压策略也不科学。这些年,我们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精神与文化的需求却略显苍白。把农村孩子从手机沉迷中拉出来,无非还是两步走:一是使出洪荒之力,解决网游成瘾症;二是穷尽公共服务,拴住孩子的心。一句话,如果有比手机更有趣、更好玩、更黏性、更走心的陪伴与情意,孩子如何会爱上冷冰冰的手机?

  让农村孩子与手机保持理性的距离,事关乡村振兴,事关教育大计,不能不用心。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