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整体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多一份准备,多一些储备,方能多一种选择。功夫在校内,关键在自身。
据《半月谈》近日报道,又一批95后高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对他们评价如何?“进写字楼拿3000元不满意,进工厂拿5000元不愿意”“上不上班无所谓,成天工作不回家受不了”“投简历比较盲目,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记者最近走访北京、上海、湖北等地发现,在多家用人单位眼中,95后毕业生从整体看素质全面,具有视野开阔、知识面广等优势,但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在工作中存在中看不中用、眼高手低等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但95后毕业生感受到的并不都是压力和焦虑,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前辈”相比,一般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被动就业”不再成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他们追求独立自主,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旦发现工作与心理预期不一致,便会断然辞职。加之就业形态日趋多样化,职业选择也更趋多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腾挪空间更大,为95后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人生选项,让跳槽变得更加简单和频繁。
年轻人爱辞职并不鲜见,无可厚非,不妨以乐观心态和包容态度欣然接纳。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年轻人“闪辞”愈演愈烈的现象,如何尽可能减少由此带来的不必要损失。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95后毕业生缺少基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实践经验欠缺,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意识需要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稳定就业及长期的职业发展。其实,职场如战场,并不总是风花雪月,任性终非长久之计。人生的长久发展,要从基础做起,要靠不畏困苦的坚强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揽瓷器活儿,得先有“金刚钻”才行。用人单位招贤纳才,虚位以待,更青睐有准备的求职者。面对整体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多一份准备,多一些储备,方能多一种选择。功夫在校内,关键在自身。95后毕业生想要拿高薪,在社会上立足,关键是让自己掌握能被社会认可的真本事。因此,与其焦虑不安,不如用心练好内功,在校内下一番苦功夫,提升竞争的硬实力。同时,将求职视作完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能力的契机,当作重新审视自身、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不断校正人生航向。至于学校,还需做好职前培训及后续服务,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培训和就业指导,避免仓促就业,规避无序就业。
任何时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求职择业时,学生个体最好慎重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将兴趣与前景相结合,理性抉择。毕竟就业是一个过程,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次难得的历练和经历,如何奔赴终点、达到一定高度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