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经》报道,8月31日深夜,河北科技大学官网刊发了《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称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和团队2016年在《自然-生物技术》发文,宣称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适合在人类细胞中进行基因组编辑,这个发现倘若属实,堪称一项革命性发现,但韩春雨的论文在发表后广遭质疑,多个实验室称无法重复其实验结果,但韩春雨坚称已有多个实验室重复其实验。最终2017年,韩春雨团队宣布撤稿。
风波本已渐渐平息,但31日深夜的一句“未发现有主观造假”引起轩然大波,再度将伤口撕裂,将争论摆上桌面。人们质疑,如果韩春雨事件就这样草草收场,首先,那些曾抱着巨大希望、费钱费力重复韩春雨实验的科技界同仁能答应吗?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国家连对基本的学术规范、学术原则都马马虎虎、缺少尊重和敬畏,让韩春雨事件就这样蒙混过关,何谈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一般来讲,人们倒不是怀疑韩春雨真有主观造假的意图,人们的理解是,韩春雨可能把一个偶然出现的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了。他知道这个是偶然现象,但出于某种功利的目的,他就把它当客观规律发表了,但如果这就是“没有主观造假”,那么是不是要叫做“客观造假”?就如日本的小保方晴子?那她的造假到底算主观还是客观?
实验结果发表最重要的就是别人可以重复,并且发表前一般自己都要至少重复三次,得到一样的结果才能下结论发论文,如果他自己实际上都重复不出来,无论如何他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因为可重复性是科学的一个基本门槛,如果没有可重复性这道门槛,想想看,有这么多民科(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简称),整天号称自己做出了惊人的发现,科学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因此,一篇科学论文在发表时,必须提供足够多的技术细节,让别人能够重复自己的工作。没有经得起检验的结果就轻率地发表论文,虽然没有主观造假意图,但这和造假有什么区别?
韩春雨前前后后“未发现有主观造假”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出于他个人的功利心:论文、职称、奖励、一系列荣誉的光环。但有功利心的何尝就是韩春雨一人?还有河北科技大学。当初,面对国内外科学同行的质疑,河北科技大学非但没有对韩春雨团队的论文展开调查,反而继续绑定备受质疑的NgAgo项目,争取上级科研经费投入,加快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如今抛出“未发现有主观造假”论,还是因为满脑子想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所致。可功利目的太重,怎么可能静下心来做学问?比起个人、团队、学校的功利,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是不是更加重要得多?
学术的严谨性不容挑战,勇于承认比文过饰非强得多。正如赴美执教的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得主许晨阳所言:个别造假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涉嫌造假的大事化小,是对科学尊严和学术原则的践踏。真实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诚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愿河北科技大学能真正地思之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