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通常指工作人员上下班时把考勤卡放在磁卡机上记录到达和离开单位的时间,如今,“打卡”的含义延伸到诸多领域。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打卡”早已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常态:背单词、健身、品尝美食、旅游、掌握新技能等等,“打卡”截个屏,大家在朋友圈里“晒”起生活来乐此不疲。
很多人“打卡”是想用这种方式记录当天的收获,也是为了让朋友见证和监督自己的学习和锻炼,这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督促方式。其实,“打卡”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前人也会用“日注”“日录”等形式来记录当天的经历或所思所得。“打卡”作为一种主动的心理暗示和行为承诺,无论对于好习惯的养成、坏习惯的戒除,以及新技能的习得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记录一下今天5公里跑又提速了多少秒,或者今天又掌握了多少个英文新单词等等。当回望取得的成绩时,内心便不禁增加了一分继续努力的动力。
然而,现实中也有人本末倒置,把“打卡”获赞当成了一种满足自我虚荣心的途径。一些人草草完成学习或锻炼后便急于在微信朋友圈发状态“打卡”,不见得有了多大的成长和收获;也有人不顾能力贪多冒进,穿梭于各个目标间“打卡”而疲惫不堪,“消化不良”;更有人“先上车再补票”甚至“无中生有”。虽然一样获得了朋友们的点赞,但是有了“面子”却没有实质性收获的“里子”,多少有种自欺欺人的味道。
学习和锻炼本应是基于一种内在的成长需求而作出的自发努力,“打卡”本身也只是为了记录和激励自己的进步,如果舍弃或歪曲了“打卡”的价值取向,为了“打卡”而“打卡”,甚至用虚假的“打卡”来代替真实的付出,用别人的点赞来满足虚荣心,这无异于掩耳盗铃。
说到底,盲目“打卡”、虚假“打卡”其实是内心浮躁的表现。莫如做一个踏踏实实的行动者,“打卡”打得货真价实,人生才会收获大大的“赞”。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28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