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莫让预付卡沦为圈钱卡
2018-07-27 08:46:00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史奉楚  
1
听新闻

  监管部门有必要重构预付卡规则,在诚实信用方面加重商家责任,要求其主动与消费者签订合同,明确告知注意事项

  “我卡里还有八千多元,朋友卡里还有一万多元。”作为三鼎家政的充值用户,在其不提供相应服务后,北京市民蔡晓芳心中的烦闷甚至超过了这个暑日的焦躁。事前诱惑多多,事后维权无门,形形色色的预付消费储值会员卡一度成为不少消费者的“糟心卡”。同时,规范预付卡经营、解决消费争议的现有法律法规又存在诸如操作性不强、手段不多、力度不够等缺陷,办卡消费似乎正在沦为另一种形式的“圈钱游戏”(7月25日法制网)。

  应该说,很多人对预付卡都不陌生,小到储值几百元的理发卡、洗车卡、健身卡,大到储值上万元的培训卡、家政卡等。但屡屡发生的一些商家圈钱后关门跑路的现象,无疑让本来能享受优惠折扣的消费者变成了骗局的受害者。笔者认为,监管部门有必要重构预付卡监管模式,强化执法力度,严惩欺诈行为,让预付卡不再成为消费者的“闹心卡”。

  毋庸置疑,消费者选择预付卡的主要目的是以事先一次性购买服务的方式享受优惠折扣,商家推出预付卡,则可以早日回笼资金,降低经营成本。本来是双赢的格局,却因为商家的经营不善或者存心欺诈、恶意刁难、随意抬高门槛而导致消费者处于劣势地位。

  特别是,部分商家在推销预付卡时承诺的天花乱坠,等到消费者办理预付卡后却发现很多服务不能享受,很多商品不能购买。更有甚者,一些商家推销完预付卡后就玩起了失踪,关门大吉,让消费者的钱打了水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商务部制定过《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管理办法(试行)》,央行制定过《多用途预付卡管理办法》,但这些办法内容操作性差。商家收取预付资金之后能否履约、履约几何、能否退卡,都处于不确定状态。消费者能享受到优质服务,不遭遇“跑路骗局”反倒成了碰运气的事情。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预付式消费调查体验活动结果显示:美容美发、教育培训、洗车、洗衣和健身5个行业预付卡办理存在近半商家无资质、不签合同、合同存在霸王条款等问题,可谓一不小心就掉入了骗局。

  要知道,诚实信用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底线,必须被商家遵守。监管预付卡消费领域,理当围绕这一基本原则展开。一个诚实信用的商家,推出预付卡时不会设置陷阱,即便后期经营不善,也会主动联系消费者办理退卡事宜,而非关门跑路。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商家存在欺诈行为的,理当承担退一赔三的责任,信用卡持卡人恶意透支不还的,应承担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侵占他人财物拒不退还的,还可能构成侵占罪。那么,商家事前忽悠消费者办卡圈钱,事后悄无声息关门跑路的社会危害性显然不轻。如果放纵这些严重悖逆诚实信用原则的“圈钱”行为,势必加剧诚信缺失,导致劣币驱除良币效应,还会让消费者对监管部门失去信任。

  因而,监管部门有必要重构预付卡规则,在诚实信用方面加重商家责任,要求其主动与消费者签订合同,明确告知注意事项,明示商家真实名称、姓名和联系方式,及时审计财务账目,歇业时主动联系消费者办理退卡。违反这些强制性规则,就视为商家过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情节恶劣者,如办卡时根本未提供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事后又卷款失联的,不妨按诈骗对待。只有以此倒逼商家尽到诚信义务,提供预付卡服务时少些套路,才能防止消费者被无良商家“割韭菜”。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