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6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作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曾对网络游戏增进人们的学习能力表达了乐观态度。20多年后的今天,尽管书中的很多预言都成为了现实,但具体到网络游戏,想必很多中国家长都不会同意这位未来学家的看法。据报道,日前多位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度痛陈网络游戏之害,称孩子一回家几乎手机不离手,吃饭、上厕所、刷牙、写作业都要拿着手机,“孩子见到手机比见到爸妈还亲”“没有手机就‘活不了’”。
网络游戏越来越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已然成为令众多家长忧心忡忡的问题。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开展的“中小学生网络生活状态调查”显示,8个区118个学校2万份问卷的中小学生受访者中,半数以上表示经常玩游戏;被认为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受访者中,70%以上是玩游戏成瘾。显然,今天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已不止影响其身心发育和学习生活。有媒体报道,成都一名8岁女孩慧慧,悄悄在母亲的手机上下载了一款手机游戏并绑定了银行卡,仅仅12天就将卡里的139345元钱以游戏充值的方式花掉,只剩下1.84元。甚至不止是网络游戏,中小学生打赏网络主播的现象近年也不时见诸报端。功利地说,纵使抛开网络游戏对孩子的潜在影响,这些案例所涉及的经济问题,也会让家长们非常痛心吧。问题是,这些孩子就真的“没有手机就‘活不了’”?
在我看来,这些案例中的孩子固然“可气”,但首先需要反思的是家长。就拿慧慧的案例来说,母亲罗女士一边抖着长长的银行流水账单表达气愤,一边在介绍事情经过时又坦言孩子一回到家就跟她抢手机玩,“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小时”。由此看来,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监护人的责任?看看那些与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相对应的报道,“妈妈低头玩手机,孩子走丢了”“父母玩手机忘了孩子,网友直呼‘手机才是亲生的’”“爸爸玩手机入迷,3岁女儿坠楼浑然不知”……北京青年宫前几年发布的一项针对8.2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近视孩子的父母都是“手机控”,这不仅是因为父母经常使用这些电子产品给了孩子获取上的便利,更在于父母对手机和网络游戏的专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曾有网友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当家长们忧虑孩子成为“手机族”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找找自身原因。
作为“数字化生存”时代的重要交流工具,孩子有时候确实会用到手机,正如前述北师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的,“三年级以上孩子如果不玩网络游戏,在朋友当中可能都会不好意思”。相比于让孩子拥有一部手机,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数字化生存”,而这主要是成年人的责任。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各地教育部门迅速展开全面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基本情况;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板报广播、校园网站、案例教学、专家讲座、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通过开展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方式,提醒每位家长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职责,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这充分说明,社会各方都要正视自己的责任。
综上所述,笔者无意为孩子们开脱,只是觉得相对而言,观念成熟、行动更具理性、自制力应该更强的成人们,在引导孩子正确运用互联网时应该多一些有效的行动、多一份责任。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不妨将此作为节日礼物吧。(子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