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三点半后的校园,别再静悄悄
2018-03-23 10:32: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曲哲涵  
1
听新闻

  孩子放学后该去哪儿?这是让不少家长挠头的难题。今春新学期,北京市大兴新城直属地区的60所小学、幼儿园全面试行低龄学生、幼儿“课后延时服务”,此举博得家长们点赞。

  事实上,为解决家长接送难题,去年2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科学合理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

  “三点半放学”不是“三点半关门”——主管部门是鼓励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的。不过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学校落实《指导意见》积极性不高,仍然严格封校制度,严禁超时滞留。家长们不得不请假接孩子、雇人接孩子,校园周遭各色托管班、补习班也抓住商机生意兴隆。

  学校“三点半关门”,不仅家长有意见,也关乎如何更有效用好现有教育资源。近些年,无论大城市还是偏远山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室宽敞明亮,食堂饭菜可口,很多中小学还建有塑胶跑道、游泳馆、琴房、画室、舞蹈练功房,许多山村希望小学也配备了电脑室、图书馆。可这么好的设施、设备,在放学后、节假日都闲置着,孩子们眼巴巴望着图书馆、足球场,不情不愿地离开学校,去校外机构上托管班、培训班,花钱找场地踢球,甚至只能在马路上夜跑。

  而校方的苦衷似乎也情有可原——一位从教20多年的老校长说,校园非理性现象尤其是校园欺凌的发生,大多发生在课后,老师看不见、家长管不着、门卫顾不上。此外,一些运动项目比如游泳、器械等,容易发生意外,若课后完全向学生开放,让人心惊肉跳的乱子准少不了。再有,如果放学不封校,孩子们特别是低龄学生三三两两、陆陆续续地离校,万一家长没接着,校方也说不清责任。这些安全隐患,让校方不敢轻易开展课后服务。

  面对家长的烦恼、学校的担忧,“三点半”这道难题该怎么解?

  ——政策支持要落在实处。对于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如果只是建议性政策,恐怕很难激发校长们的积极性,还是应该将其作为“必答题”,敦促各方面开动脑筋、明确责任。当然,配套措施也须同步就位。比如,对校园设施“超额使用”的维护费用、教师加班的人力开支,“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和定价,都需要尽快明晰,让学校提供课外服务有依据、有干劲儿。

  ——校方管理能力要提升。课后服务不只是“搓堆儿”看人那么简单。根据《指导意见》,校方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安排学生做作业、阅读、文体和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等。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加强与综治、公安、卫生、食药监督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切实消除在交通、场地、消防、食品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的隐患,确保学生人身安全。这既涉及学校对“课外服务”内容的科学安排,也涉及跨部门的管理协同,是个大课题。

  ——“课后服务”机制要创新。根据现在的规定,学校开展课外服务严禁另行收费。事实上,对大多数家长来说,相较社会上质量参差、价格离谱的各种培训,他们更愿意为校园内的特色课程和项目付费。学校可以在课后出租部分场馆、设施,供社会机构前来开设特色课程或雇佣外部人员来承担管理工作,减少孩子奔波,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社会公众心态要调整。让中小学承担起以往一些市场化机构的托管看护、兴趣培优、社会实践职能,使课内外培养相得益彰,某种程度上是在为破解教育改革这道大题目作“辅助线”,当科学规划、计之长远、有序推进。对学校来说,课后服务既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不能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许多工作也得循序渐进。家长们对此应多些信任与理解、少些抱怨与苛责。

  激发孩子潜力、释放教师余力、缓解家长压力,提升许多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期待着,三点半后的校园也能充满活力。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