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道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考试题火了。
问:乐器商店新进了9把小提琴,共花了3600元,售价合理的是?A.498元/把。B.400把/元。C.498把/元。D.400元/把。
如果您选的是D,那么恭喜您,答错了。正确答案是A。
为啥呢?400块钱进的货,400块卖出,谁干这生意谁都得赔。这道题不光考的是除法运算,更是在查考生活常识——做生意要赚钱。但引发质疑的是,查考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很多小学生并不懂这种经济逻辑,题出得是不是太难了,或者太偏了?
有家长就担心了,这样的考题不经意间将消费风气引入了校园,是否让孩子从小就沾染了铜臭味?
也有家长认为,在考查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同时,这道“画风不一样”的题目很好地结合了实际,引导孩子接受“盈利”的概念,这种尝试应该鼓励。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题目并不同于过去常见的“一边开进水管一边开排水管”“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兄弟俩”等样式的应用题,这些题目并没有现实生活作为依据,只是单纯查考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运用。
而这道卖小提琴的考题不一样,是符合现实逻辑的,更确切地说,是符合经济逻辑、商业思路的,现实中是可能发生的。
这样的考题,有助于引导小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现实社会的运行逻辑,适当地出一些,不是坏事。
现在的小学生,以及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已经和过去大相径庭了。他们每天通过各种途径接收各种信息。这一代“网络原住民”的头脑在想啥,如何思考的,是家长难以准确把握的。有个亲戚的孩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对他妈妈说,我发现你好怪啊。他妈妈说,我怎么怪了?他说,怪好看的。
所以,对在这样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得施以更加灵活的教育,进行更加主动的引导,让他们的智商、情商、财商都得到提升,这样与社会对话时,不至于进退失据,不至于成了一个小书呆子。而这道有意思的考题,正是这种教育思路的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