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某省有1000多个新农村社区停建,建成三四年的房子就撂在那里,没有人讲如何处置;而中部地区一位省级领导落马后,之前总投资数百亿元打造的工业项目随之烂尾,地方背上沉重的负担,提供贷款的银行产生数十亿元呆账坏账,苦不堪言……
新华社“新华视点”日前调查发现,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纷纷叫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仅公开报道的就达数百个。然而,一些地方只是“一停了之”,后续处置不力,迟迟未能合理收场,对社会和群众利益产生“二次伤害”。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民众对此深恶痛绝。近年来各地叫停众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合乎政情,顺乎民意,也是一种主动止损。不过形象工程叫停之后怎么办,也确实是一个正需研究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很多地方往往“一停了之”,再也不去理会,听任各色形象工程烂在那里,水泥裸露,钢筋生锈,荒草萋萋,黍离麦秀。
客观地讲,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多牵扯到前后任的关系,甚至还可能与落马官员有关联,收拾起来殊为不易。加之只要是此类工程,往往投资很大,涉及众多主体、上下游关系,债权债务关系也很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火烧身”。事实上,这也是一些官员对停掉了的形象工程“绕着走”的深层原因。
但困难再多,也不该对此视而不见,更不能一味打太极、玩深沉。这是因为,地方官员本需“守土有责”,积极主动为停掉的形象工程找出路、想办法,并最大限度降低震荡、减少损失,确保经济社会的平稳有序,是职责所在。如果地方官员意识不到这些,或者意识到了却没有行动,而总是想着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缺乏担当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形式主义。
况且,形象工程的后续处置也并非完全是给人“擦屁股”。必须看到,既然这些工程已经成了社会痛点、地方焦点,则上上下下必然期待甚殷,若处置得当,也是一件德政工程,也会得到公众拥护。比如,以前文所述的新农村社区而言,究竟是闲置好还是重新规划、使之尽快投入使用更好,公众的期待不言而喻,当地官员不能漠视不理。
本着负责任、有担当的精神,总归会找到处置的办法。比如,目前有些地方将原本用于政府的楼堂馆所,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用于创业或公共服务设施,效果同样很好。
当然,众多形象工程叫停之后烂尾的现实也表明,必须强化规划约束,特别是重大工程的决策,不仅要从源头上强化问责、落实终身追责的规定,更要广泛参酌民意,开门决策,避免形形色色的“拍脑瓜子”决策。
治理整顿的初衷很好,但如何避免在落实时变成跟风似的“一刀切”,避免眼睁睁看着巨大的资金沉淀与浪费,更值得深思。十九大报告指出,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面对叫停的形象工程,“一停了之”后置之不理的形式主义同样当破。(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