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雄安离未来如此近
2017-10-27 15:27:00  来源:人民日报  
1
听新闻

  今年清明节前夕,河北容城县的90后刘新希,坐在从北京开往容城的班车上。三个多小时辗转颠簸,她昏昏欲睡。突然,微信上许多朋友发来消息:你老家设立雄安新区了,以后就是新区人了!不久之后,经由容城白洋淀站的高铁,从过去的两三趟增加到七八趟。在外打拼了三年,小刘第一次感到,家乡和北京的距离原来这么近。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小刘再一次感到,家乡离未来原来也如此近。

  河北省一位干部说:过去到京津“讨”项目,人家常常没时间见面。新区设立以来,天津市、北京市的多个考察团主动来到雄安考察、对接,表示“雄安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而多家央企陆续到新区布点,制订相应发展方案,则让人充分感受到来自各方面源源不断的支持。

  既然被称为新区,那肯定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近半年的观察来看,雄安之新,首先在“新”人。从雄县人到雄安人,改变的不只是一个字。比如,在农田上建新楼并不难,难的是把“老农民”转化为新区人,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升素质,更好适应新要求。今年4月,雄县育才职业技校组织农民学习电脑操作,招收38人,呼啦跑来200多人报名。有村民听说上课不能迟到,拍胸脯说:“保证没问题,不吃饭我也准时赶到。”与新区发展同频共振,这样的干劲令人欣喜。

  新区之新,还在其新动能。河北产业结构偏重,钢铁、煤炭等传统产能过剩,每到冬春季节雾霾频发。因为负“重”,所以难行,转型升级刻不容缓。雄安一张白纸,没有包袱,新区负责人多次申明:发展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这是前行的号角,更是严肃的承诺。白洋淀畔,新装亮相,新区必将推动产业结构实现顺利转换。

  不搞土地财政,这里不是炒房淘金的地方——新区官方的这个表态,曾引发不少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事实上,从一开始就冻结三县房地产交易,到“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自设立消息传出后,新区一直保持着谋定而后动、“功成不必在我”的建设心态。无论是“绝不搞土地财政”“绝不搞形象工程”,还是“一定考虑百姓的长远利益”,新区所秉持的历史耐心,恰恰是对未来有规划,对改革有担当的生动体现。

  雄安当地流传着一副颇有意味的对联:雄安“容”天下,京津“冀”未来。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示范区,雄安新区的建设,不是靠盲目铺摊子、摊大饼,更不是靠单纯关注GDP指标的增长,而是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谋篇布局,“提供宜居的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有效吸引北京人口和功能疏解转移”。这和以往规划千篇一律、建设贪大求洋的城建思路完全不同。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区建设,将开创国家新区和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

  有人说,“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从深圳到浦东再到雄安,世界看到了中国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深化改革的努力。目前,面向全球招标的新区规划尚未出炉,但这一“千年大计”,却离未来如此之近。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就能在华北大地上、中国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志锋)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