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副市长乘地铁”何以充满正能量?
2017-10-12 09:33: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1
听新闻

  10月10日晚,一名网友向媒体发照片爆料——在杭州地铁一号线近江站等车时遇见了杭州市副市长戴建平。戴建平应该是刚刚下班,正搭着地铁一号线往家赶;上车后尽管车厢不远处就有座位,但他并没坐,而是站在车厢一角静静乘车,时不时也会翻出手机看一看。

  有时候,受众在解读类似新闻时会“内外有别”,作出选择性理解。比如,看到国外的市长乘坐地铁,便忍不住点赞,称之为简朴的典范;看到国内的市长乘坐地铁,便展开合理想象,认为要么是作秀,要么是破天荒一次,反正不相信官员乘坐地铁是日常行为。甚至,“作秀”已经成为一些人评判官员私人行为的固定标签——只要是官员在镜头前呈现普通人的一面,有人不问真假,一律斥之为“作秀”。结果,很多正能量的行为在传播时成为了负能量的舆情。

  可这一次有所不同,杭州市副市长戴建平乘坐地铁,赢得网友交口称赞。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开始接受和认同副市长坐地铁的行为和报道?这一变化的背后,有着值得分析的背景。

  首先,是乘坐地铁的常态化。其实,公众不是看不惯官员乘坐地铁,他们不能接受的是借机宣传和炒作。换句话说,官员乘坐一次地铁不难,经常乘坐地铁不易,如果他们真的是经常乘坐地铁,公众自然会心悦诚服地点赞。而杭州市副市长乘坐地铁的行为,就是一种日常表现:从报道内容看,信息来自于网友爆料,图片中的副市长隐没于普通人中,没有随从人员,也没有报道人员,显然是一次普通出行;从背景信息看,该副市长在之前的采访中就说“每逢周末都是乘坐地铁一号线往返两地”。既然是常态化的行为,也就意味着不是作秀,当然会得到公众毫不吝啬的赞誉。

  其次,是报道主题的亲民化。按照以往惯例,在报道类似事件时,常常会把官员作为报道的中心和重点,并且报道的主题一定要升华到官员的精神层面。而这次不同,浙江日报的公众号在报道副市长乘坐地铁时,把报道的重点放在了杭州的地铁建设上,并没有把副市长乘坐地铁作为报道的核心,而只是把其当成突出城建主题的材料——因为地铁建设完善,副市长上下班的时间成本很低,所以,选择地铁上下班更加合理。以公共服务为报道中心的主题策划,避免了刻意拔高引起的逆反效应,同时也让副市长乘坐地铁的行为更加的生活化、生动化;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感受到报道与自己的关联——公共服务如此完善,连副市长也喜欢上了地铁出行。

  第三,是官员作风的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发生了全面深刻、影响深远、鼓舞人心的变化。这一点,普通人已经能够从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切身感受到,并让人们开始节制判断时的合理想象,变得更加理性客观、尊重事实。伴随着这种变化,人们对于官员形象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成为常态;以前认为是作秀的事情,现在成为一种日常。所以,在看到副市长乘坐地铁的新闻时,人们没有觉得太反常,而且,人们也相信官员的作风会变得越来越务实、简朴、亲民。正是这种大环境的变化,让人们在看待类似新闻时有了一颗平常心,从而使得副市长乘坐地铁的事件传递出了应有的正能量。

  按照新闻价值显著性的定义,副市长乘坐地铁任何时候都可以成为新闻。只不过,随着党风政风的改变,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随着人们平常心的获得,对于类似新闻人们不再会选择性解读,而是坚定地相信这应该是常态,这就是常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副市长乘坐地铁就是人们感受党风政风改变的“媒介”,也是人们增强判断信心的来源。(乾羽)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