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假日叠加,构成了一个长达8天的“超级假期”。随着假期结束,相关数据和盘点一并出炉——据国家旅游局消息,2017年国庆中秋假日旅游市场供给充足、需求旺盛、运行平稳、安全有序,全国未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无重大旅游投诉,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前7天与2016年同比计算,分别增长11.9%和13.9%。
人们印象中的长假总会不时爆出一些堵心的事,比如某个景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旅客滞留,有游客实施了不文明的行为,某地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个别游客“被宰”、被伤等等,而今年,类似的事情鲜有发生。
新华社10月8日的报道盘点了此次双节长假的几个关键词——“正能量”“厉害了,我的国”“文明节俭成时尚”……这当然不能涵盖所有人的感受,但对一些假日新风,人们还是有目共睹的。某种角度上说,过节放假也见证了一种成长和改变,包括个人、家庭的变化,也包括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
比如,旅游文明程度的提高。近年来,旅游文明逐渐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宣传引导、制度建设、法规执行和落实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每一个人、每一个游客都是一张“地域名片”“国家名片”,个体的行为可能影响、抹黑整个地域甚至国家的形象和声誉,进而有了更多旅游自律。据媒体报道,今年国庆假期,在天安门广场坚守11年的老环卫工人表示,“游人多了,垃圾量却降了”;高铁上,一位父亲陪着两个孩子在车厢连接处玩耍,只因“孩子顽皮,怕影响别人”;景区里,有游客将瓜子壳小心地装在塑料袋里……带着文明去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践行。
比如,休假内涵和形式的多元。长假应该怎么过?今年显然有不少新意和亮点。在北京,有地铁列车的车厢里刷满了此前“众筹”来的对祖国的表白——“祖国母亲,咱俩一个星座的!”“请原谅我文采不够,对祖国的爱不可名状”;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吸引了众多游客。在全国多地,生态旅游、智慧旅游得到推广。在境外旅游,国人动辄大手笔“买买买”的情况减少,更倾向于深度了解国外的历史文化,“乡村小镇游”“博物馆主题游”等受欢迎,参观大学、看篮球比赛、观看文艺演出等成为热门选择。不难发现,人们的假日生活已经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而是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更多追求——长见识、有文化、涵养自己。
此外,旅游、休假中,人们也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社会治理取得的成就和进步。“350公里!‘复兴号’开启中国高铁新时速”“中国高铁进入土耳其”“FAST射电望远镜:一起聆听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声音’”“移动支付刷海外”“共享单车随便骑”……与往年国庆长假“晒人山人海”“吐槽车水马龙”相比,今年与中国创新、中国智造有关的话题占据了不少传播平台,“我为祖国点赞”等成为朋友圈热词。与此同时,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调度力量,采取各种措施,保旅游产品供给、保公共服务质量、保市场监管秩序,节日期间的反“四风”也用上了大数据和“黑科技”。
不可否认,假期中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不够文明的事情发生,但“瑕不掩瑜”,随着国人整体素养的提高,类似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少。
有网友调侃,这个假期太过“绵长”,但“绵长”的假期并不枯燥。不管是与家人团聚、出游,还是宅在家里放空自己、看别人狂欢,哪怕是在忙碌的加班、坚守岗位中度过,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成长和感悟。人们晒出的喜与乐、想与思,感知到的各种变迁、便捷与成就,萌生的各种家国情怀与自豪感,无一不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国家发展进步的映射。厉害了,我的国!加油吧,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