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呼唤道德不必拿“深夜开门”说事
2017-09-29 15:47:00  来源:北青报  作者:乾羽  
1
听新闻

  租住在杭州某小区的小晨,讲述了一件令她心头暖暖的事。那天凌晨一点,她被一个陌生妹子的电话吵醒,对方说:我是1901租客,单元门的密码锁坏了,你能帮忙开下门吗?尽管开始内心拒绝,但想到姑娘的惨境,小晨马上下楼去开了门。第二天早上,她的房门外出现了一袋水果和一张字迹娟秀的便签:周三晚上打扰你了,谢谢你替我来开门,打了5个租客电话,你是我最后一个希望。(9月28日《杭州日报》微博)

  自媒体时代,很多新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比如上面这条新闻,看完后很多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是陌生人,怎么会有联系方式,而且5个租客的电话都有,打电话的女孩又不是房东!单元门密码锁坏了,为什么不找物业或门卫呢?既然是使用密码锁的小区,档次也不应该太低,难道是急于进门,没有想其他办法,拿起电话就打?总之,面对有限的信息,人们的质疑会因为信息的缺失而强烈。尽管,这些细节好像无损核心事实,但是,人们会因为这些信息的缺失以及事件的反常,而怀疑到事情的真实性。

  当然,事情可能就是真实的,这是生活中让人感到温暖的插曲。这样的插曲,在一个人与人陌生化严重的社会,似乎显得异常珍贵。因此,媒体把这样的插曲作为新闻来报道,告诉人们有这样的温暖人心的事件发生。或许,有人还会把这个个案当成是一种道德示范和提醒,告诫人们道德离不开善意的行动和真诚的感谢。的确,社会道德之所以出问题,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有些人在看到困境时不愿意伸出援手,有些人在接受帮助后不懂得感恩。

  呼唤道德的动机没有错,但是没有必要拿深夜开门的个案来说事。首先,这样的个案并不恰当。试问,有多少人敢在深夜给陌生人开门呢?一个住户没有义务在深夜下楼为一个陌生人开单元门,而且,深夜开门是不安全的行为,哪怕要求开门的真是同单元的住户。因此,深夜开门就是一种愿望道德——希望别人做到的道德。面对陌生人深夜开门的要求,接到电话者当然可以拒绝——他们没有这个义务,而且面临风险。道德是可以分为愿望道德和义务道德的,我们能够要求的其实是义务道德,如果泛化地将愿望道德作为要求的一般对象,就容易引起新的矛盾。难道,深夜不给陌生人开门就是一种不道德?

  其次,道德更多时候产生于常态。我们所呼吁的道德,其实并不抽象,也并不虚无。它不是要求人们一定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就、成全别人、社会;它也并没有排斥个人的利益和诉求,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的生物化、社会化、精神化统一的过程。在呼吁道德时,我们当然期待美德,它让人们看到了人的精神性,看到了人格的伟大与崇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呼唤的道德,其实更多的是日常的道德——能否恪守职业道德,能否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等等。深夜开门似乎不是这样的情形。与这个案例不同,前几天有一条新闻,说一位母亲怕孩子打扰到别人,在飞机上给周围乘客发糖和耳塞的行为,就是一种日常道德,它既让人看到了用心,也让人感受到了道德的温暖。

  深夜开门的个案可以作为新闻来报道,只是在关注时最好能够有更多细节,在传播时最好不要有过高的道德层面的预期。否则,新闻就容易引起选择性解读和逆反效应,这一点,从网民的新闻跟帖中已经窥见。道德扎根于生活的常态中,我们需要的是更普遍、更具体的道德,哪怕它们不足以构成新闻,只要它们是真实的,鲜活的,我们就可以受益其中。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