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代表科研界形象的常常是两鬓斑白的中老年教授,然而在现在,青春靓丽似乎成了科研界努力对外展示的新形象。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这样,“00后CEO”脱口而出“三四十岁的老一辈企业家”,也是因为年轻创业者颠覆了约定成俗的“规律”,创业不再是奋斗几十年的过程,推出一个别人还没想到的商业模式,再借助投资人的资金杠杆,就可能造就财富神话。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知不觉地,指责年轻一代“娇气”“莽撞”“颓废”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相反,年长者成了舆论备加呵护的对象,30~50岁的中生代不被视为年富力强,而被当成“老一代”而受供奉或冷落。一位捧着保温杯的中年乐队鼓手构建了这样的符号:中年人的生活方式是稳定的,不变的,脱离于潮流的。
这一切发生得都太快。现在舆论对待90后、00后的态度,跟若干年前80后的韩寒们横空出世,以叛逆为标签时舆论的不适感截然不同。某种程度上,90后与主流融合得相当融洽,已然能够代表主流发声,这恐怕是他们的前辈年轻时没有设想的。
很重要的原因是,当代人摄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代代传承的以经验为主导的知识获取,被创造和传播为形式的知识获取所取代。从历史的尺度看,这样的变化已经发生了有一段时间。在农耕时代,知识总量大体恒定,缓慢的增长速度不足以影响经验传承,但进入工业文明特别是信息时代以后,像计算机摩尔定律一样,10年内人类的知识总量可能就会翻一番。
如果说,70后、80后那代人的“偏激”“愤怒”,营造了不稳定的代际关系,那么现在的代际关系走向了新的平衡——年少者习惯坐在舞台中央,看着中年人愤愤不平地抱怨这个时代。
有社会学者提出了“文化反哺”的概念,来描述这种代际关系的逆转。年长一辈往往要通过向年轻一代吸收文化,来顺应时代潮流,中老年人则放弃了说教的执念,以能和90后谈笑风生为时髦。年轻人创造知识的能力,强于年长者传承知识的能力。这好比是十几年前56K速率的拨号上网还是主流,现在光纤宽带全面铺开,速度决定地位。
所以,争论年轻人和老人谁更应该被尊重,谁更有权利掌握话语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掌握了知识,谁具有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尽管从整体上看,年轻人学习能力强,对新生事物表达出天然的热情,但这并不绝对。照样有思想停滞的年轻人,保持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的老人,对前者而言,他们还没有年轻就已经老了,对后者来说,他们永远年轻。
知识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大大降低,谁也没有能力垄断知识。人们过去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如果这个力量无法转化为财富、社会地位,那这个判断难免落于虚无。现如今,知识不折不扣地成了社会话语权的标杆,才真正展现了其实力。
不过,知识的指标化也带给人压力,那种认为大学毕业学习就结束的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趋势了。实际上,学校教育仍然只是经验的传承,教师以集纳经验的权威身份而受到尊重,这也是90后博导横空出世让人们感到惊讶的原因。但是离开校园,知识传播遵循的是区别于经验的另一套体系,年轻人可以成为年长者的老师,这并不稀奇。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地方出现“无人超市”,引发了一些人对技术时代中老年人无法适应的担忧——连超市都没有人收款了,以后大妈们还能够好好起早买菜吗?这种想法,既低估了中老年人的学习能力,也低估了技术适应消费者的潜力。只要有动力,中老年人玩手机不见得不比年轻人溜,而且,技术门槛会越来越低、越来越傻瓜化,对人们最基本需求的满足一定是超越代际的。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重新思考学习、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学习不再是经验的复制,经验不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知识的定义本身更是充满变量。“文化反哺”深刻地反映了学习能力影响社会地位的趋势,年龄在其中仅仅是外在表现之一罢了。代际关系的逆转只是过程,而并非结果,而且,只要人们学会理解动态的学习,不再依赖于静态的经验,代际关系的逆转就不再是必然的。(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