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24日《南方日报》报道,今年上半年10座标杆城市纷纷推出人才新政后,人才争夺战继续向中小城市、老牌工业城市蔓延。基本完成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武汉、杭州等省会城市,坐拥一线高校资源,尚且担忧留不住人才,那么像无锡、宁波、佛山这样的老牌工业城市,其“人才焦虑”就更不言自明。
当下,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各大城市为将人才收入囊中,从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就学、工作津贴、安家补助等方面向人才释放诚意。当然,这也招致公众对其公正性与公平问题的质疑。大城市就业环境、工资待遇及发展机遇都非中小城市所能比拟,这仿佛是后者抱怨人才流失的主要理由,然而事实在多大程度上如此,却值得商榷。许多城市吸引人才时妄图“攀高枝”,结果却是“高端人才”留不住,原来看不上的“中端人才”也纷纷离去,可谓“晚景凄凉”。
北京高校云集,人才辈出,足以令一般省会城市垂涎三尺。靠近首都的城市,很容易产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想法。有城市国有单位在招聘应届生时,往往注明只招收211、985高校毕业生。而事实上,该省范围内既没有211也没有985高校,这等于招聘必须面向省外进行,而省外高校当中,本地学生比例势必非常低。于是,一些好高骛远的单位跑到北京高校招聘人才,而本地高校却绝缘于这场招聘。招聘效果如何?最终招聘到大量急于就业的外地人才,而可以料想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在一个各方面吸引力都不足的城市安家落户。因此,招来的凤凰不久就飞走,而最有可能落户的本地人才却早已离开这座城市,到外面寻找更好机遇了。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很多城市在吸引人才时,只注重其是否为985、211,或研究生、海归,却未曾打量自身有没有相匹配的条件。城市引才与恋爱相亲一样,相互看得入眼才能长久。放着本地人才不人尽其用,而热衷于“攀高枝”,费心费力四处招聘外地高端人才,最终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在大城市人才抢夺站正酣之时,中小城市必须正确清醒地认识自己,客观判断自身条件,从而更务实地引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