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徐汇区发布消息,该区域的街头电话亭将在保留通话功能的基础上,变身“共享悦读亭”,为市民提供阅读相关服务。
提起公共电话亭,估计现在很多小年轻已经“无感”了。毕竟他们没经历过电话亭的辉煌过往——那时候,公共电话亭遍及大街小巷,成为街头一景,人们打电话都会买IC卡,使用时常常要排队,如果里面的人唠叨个没完,亭外的人可能还会有意见……
现在呢?很多电话亭几乎已成摆设。有的经长年日晒雨淋,斑驳不堪;有的早已损坏,无法使用;还有的被“小广告”瞄上了,贴满了各种兼职、包车、办证等“牛皮癣”,从当年的街头一景沦落为“煞风景”,影响城市形象。
其实,公共电话亭“失宠”不算个事儿。借用《一代宗师》里的一句台词,电话亭或起或落“都是时势使然”。对此最值得讨论的就是,遗留下的电话亭该如何“存在”?
一拆了之?有城市曾这样尝试过,引起了一些市民的不满。因为电话亭仍有部分用户使用,还承担着应急通话、紧急报警、匿名举报等功能。即便不谈这些实用性,也有不少“情怀家”不愿拆——电话亭毕竟承载着回忆嘛,摆在那儿似乎也是极好的。
那能否“活化”?可以。比如通话功能,假设手机丢了,需要公共电话解燃眉之急,你会发现街边IC卡并不好买,因为商家觉得“无利可图”;即便买到了,一张几十元用不完怎么办?目前,广州部分电话亭支持使用羊城通,但市民发现故障频频、“并不好用”。如今,人们连逛菜市场都用支付宝、微信支付了,电话亭的“打开方式”是不是也可以简单些?
再看功能升级。街头电话亭说到底就是一个个公共空间,打电话或许有些“过时”,但并不意味着公共空间没有用。比如英国、澳大利亚把公共电话亭变成了WiFi信号源,伦敦还在一些电话亭顶部安装了太阳能面板,里面为各种型号手机准备好充电器;日本则有企业为用户提供免费通话服务,通过投放广告实现盈利,类似于免费的地铁报;而此次上海徐汇区把电话亭打造成阅读空间,也是一种探索……从各地经验来看,电话亭不妨结合用户的新需求,尝试转型升级——用得多了,自然可以重焕生机。
此外,“活化”电话亭还应该有形象的考虑。看看伦敦,一个个英伦风的红色电话亭堪称城市的名片。其实,公共电话亭经过艺术设计,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人文符号。尤其在广州这样的旅游城市,电话亭不仅可以助力智慧城市,为游客提供多种服务,如果分布合理,设计得有特色,还能扮靓城市。
不管怎样,电话亭虽小,却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智慧和水平。与其让它们继续冷清,不如多点尝试,让它们跟上时代的脚步,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