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窃隐私,传明文,京东劣举挑战网安法》的文章在网络热传。文章称,京东旗下一款名为“京东微联”的智能家居应用软件,在没有明确告知用户的前提下,擅自将用户输入的个人WiFi密码上传至京东服务器,为用户网络安全埋下隐患。京东技术团队回应称,“虽然黑客对HTTPS传输通道的劫持是比较困难的,但微联未来会对敏感信息进行二次加密。”(8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智能家居APP(应用软件)要上传你的WiFi密码,视频APP要监控你的联系人,连阅读类的APP都要随时调取你的通讯记录……这就是APP时代“权限越界”乱象的典型表现。有业内人士将类似行为做了一个比喻——我请了一个保姆来我家干活,保姆却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配了一把我家的钥匙,对我自身的安全肯定会产生影响。
无论当事方如何辩解,有两个问题是绕不过的:第一,作为智能家居软件,获取用户WiFi密码并上传至自己的端口,这是必需的吗?虽然获取并上传用户密码的必要性是一回事,泄露不泄露是另一回事,但不能说暂时没有泄露就意味着获取和上传行为就有了正当性与正义性。这就好比保姆私自配了主人的钥匙,没有偷窃、没有破坏,就合理合法了吗?
第二,WiFi密码被上传这件事,用户果真知情吗?调阅《京东智能云用户使用协议》,第六条载明:“在初次添加某款智能硬件设备的过程中,您需为此设备提供WiFi环境接入所需的SSID以及密码,用于智能硬件设备和WiFi环境的一键配置。”京东据此认为,他们就上传WiFi密码等信息向用户进行了说明。但问题是,“提供”与“上传”是一个概念吗?如此敏感的信息互动,不需要二次明确和确认吗?
信息安全是信息时代的一条生死底线。今年6月起施行的《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遗憾的是,肆意收集用户敏感信息、动辄越权的APP却是屡见不鲜。工信部近日公布了2017年二季度检测发现问题的应用软件名单共计42款,其中不少软件就涉及未经用户同意收集和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操控用户手机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软件不少来自知名厂商的应用商店。于此而言,此次事件怕只是权限失控的冰山一角。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13.65亿户,4G用户总数达到8.88亿户,占比达65.1%。眼下的问题是,用户不是火眼金睛的专业程序员,很难甄别出常用APP里究竟掺杂了多少制造商和运营商的“私货”。在如此体量巨大的市场面前,如果任由手机APP继续无人监管、无人审查,别说是上传WiFi密码,就是挟持用户、监控隐私,也恐怕迟早会成为大概率的社会隐患。
当掺杂“私货”的APP越来越多,有一点是肯定的:与其号召用户“千万别装”“小心谨慎”,倒不如依法监管、利剑高悬,让无良软件失去生存空间与炫技土壤。具体到此次事件,涉事企业需要给公众一个靠谱的说法;相关职能部门也到了该为APP江湖立下基本规矩、祭出底线罚单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