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最新公布的区域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长三角两省一市(江浙沪)的GDP增速均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接近8万亿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江浙沪上半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环比均出现提升,显示出制造业正在加速回暖。
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扭转了去年同期负增长的态势;江苏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浙江则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应该说,都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
众所周知,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也最具风向标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长三角地区对经济政策的适应能力、对经济政策的落实水平,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中国经济对经济政策的适应能力和落实水平。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回暖,极有可能是整个中国经济的风向标,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出现积极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事实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就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之一。从乡镇企业到私营个体经济,从外向型经济到房地产经济,几乎每个阶段、每个时期、每种特殊背景下,都是杰出的代表之一。即便面对宏观调控,长三角地区也往往是受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但是,由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基础很厚实、韧性也很强,很快地,就能从宏观调控中走出来,并释放出新的经济动能。而此次制造业回暖,无疑又是长三角地区对经济政策适应能力强、落实水平高的标志之一。
必须看到,中国的房地产业,很大程度上也是从长三角地区开始的,是长三角地区首先火起来的。除了日常所说的温州炒房团等推动房价的因素之外,“土地财政”更是长三角地区房地产火热的最根本原因。尤其是江苏的苏南、苏中地区,更是“土地财政”的标本地区。所以,长三角地区的房价,也比一般地区要高。
原本,长三角地区是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很发达,也使得制造业有了更好的发展基础。但是,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升温,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也开始发生急剧变化,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攀升,房地产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房地产业“经济支柱”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就发展速度而言,房地产毫无疑问比制造业的作用更大,效率也更高。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然是无法与制造业相比的,其对就业、居民收入增长等的作用,也是与制造业无法相比的,甚至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极极为不利的影响。问题在于,地方政府对政绩的过度渴求,不可避免地对房地产业的激素效应更感兴趣。所以,房地产也就成为了长三角地区最受欢迎的产业,最希望依靠的产业。只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房地产业替代和挤压制造业的后果,也就在长三角地区逐步暴露了,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想一想,如果一个半年的经济总量就接近8万亿的区域经济出现了问题,哪个地区有能力弥补。唯一的办法,就是这个区域自身对经济结构、经济布局、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显然,从长三角地区上半年经济发展的成绩单、特别是制造业回暖的格局中,已经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已经效果显现的影子,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变化,也看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因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外向度是比较高的。如果国际经济仍然十分糟糕,进出口等没有明显变化,长三角地区经济回暖的难度也要大得多。能够回暖,不仅说明国内的经济环境在发生着积极变化,国际经济形势也在逐步好转。
更重要的,制造业回暖的同时,一直为长三角地区所看重,并被使用到极致的房地产业,终于在长三角地区的政府战略中逐步淡化,逐步回归正常,而不再是主要依靠。统计显示,上半年上海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709.79亿元,同比下降17.5%;江苏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2302.1亿元,同比增长4.1%,大幅低于全省服务业8.3%的增长水平;浙江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为6.9%,亦低于该省服务业9.8%的增长水平。房地产的观念弱化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逐步减轻了,制造业才能真正引起重视,制造业的政府基础才会逐步增强。没有政府对制造业的重视,指望企业去重视制造业,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什么过去三十年来,企业都十分重视制造业,不就是因为政府没有拿“土地财政”做交易,把房地产当作经济发展支柱吗?现在,政府逐步淡化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了,逐步从房地产依赖中退出了,制造业自然也就会逐步成为政府的依赖。而一旦政府依赖制造业了,制造业的发展就具有了强大的发展基础。虽然这样的现象与市场经济不太相符,但是,政府有制定政策的权力,不依靠政府、相信政府,又怎么去依靠市场呢?这既是现实,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总体上讲,长三角地区出现的制造业回暖现象,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风向标,是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回升的重要信号。这也进一步说明,目前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方向是对的,目标也是正确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进一步地落实、进一步地发挥政策措施的作用力。(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