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河南省巩义市青龙山慈云寺景区内的一处违法建筑,曾因违法占地被国土局“每平米罚3元”,引起媒体热议。除了罚款,国土局还要求这处违建15天之内拆除,恢复土地原状。但被罚后一年多,违建并没有拆除,至今仍违法占用林地2252平方米。巩义市去年曾成立联合调查组,调查结果却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迟迟拆除不了的违建,到底谁在背后撑腰?(7月30日 央广网)
河南省巩义市青龙山慈云寺景区的违建,已经被打上违建和难拆的烙印。一处违建,何以在一年之内几次被罚几次被勒令拆仍然没有被拆除。如果没有当地村民的再次举报,这处违建是否会借尸还魂也未可知。而拆不了的景区违建背后,低罚款的事实,难以落实的拆除令,以及围绕这处违建的各方利益纠葛,更可能透支着依法行政的公信力。
违建的存在,总会有它适应的“土壤”。正如村民所言,没有村委同意,什么事都干不成。这当然也包括这处违建。村书记在项目协议上签字,无形中为违建的存在“背书”。村支书声称,在这一项目上并不存在利益,事情是否确如所言,不妨可以顺藤摸瓜。依法行政如果没有村级土壤的滋润,恐将成为空中楼阁。
违建的存在,也因各方利益纠葛说不清道不明。这处违建,与慈云山景区签有协议,又在后续的打造5A级景区中有着利益纷争,是否因为涉及景区的具体利益,并由此进一步延伸到地方经济发展,而阻碍了对违建的进一步查处,也需要做进一步深挖。
违建的存在,也必然与行政部门有脱不掉的关系。一平米3元的罚款,究竟有据可依吗?而责令拆除却难以拆除,让拆除令最终成为“一张废纸”,更暴露出依法行政在某种情况下成为部分单位不作为的借口,更是对行政部门不作为慢作为的一种折射。
景区难拆的违建,早已被媒体曝光。虽然当地政府对媒体有回复“将进行调查”,但事实上,却陷入了“正在调查”“正在办理”的窠臼中。依法行政的推进,有赖于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协助,但又不能全部依赖新闻媒体。当行政部门守着职权而不依法行政时,司法部门守着司法平台而不公正司法的时候,依法办事就会被架空,难以落地,群众的利益就会被毫无遮拦地侵蚀。一言蔽之,依法行政不自强,外部监督再给力也是无用功。
慈云山景区的违建,它的拆除与否,一如其他难以拆除的违建,折射出相关部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官样作为。依法行政是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最佳办法,虽然景区违建的再次曝光,依然是由部分村民举报,但更能证明,只有依法行政,才能起到平争止息的作用。也只有做到依法行政,才能在法治的框架下,约束各方的行为,保证各方的合法利益。